正文 第27章 讚美弱者,給與激勵(1 / 2)

人們總是認為,讚美和掌聲應該送給成功者,而迎接失敗者的隻能是批評。事實上,失敗者脆弱的心靈更需要安慰和鼓勵,如果你能為一個失敗者送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幾句讚美,也會讓他感到“雪中送炭”般的溫暖從此對你感激不盡。

電影《董存瑞》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在一次戰鬥中,戰士們奮力殺敵,勇往直前。打掃完戰場後,各班都要上報每一名戰士在這次戰鬥中的“收獲”。

有的戰士自豪地說自己繳獲了多少發子彈,消滅了多少敵人,還有的說自己繳獲了多少步槍,多少機槍。到董存瑞時,他漲紅著臉,一言不發,被逼得急了,才氣急敗壞地說:“子彈九發,沒打中敵人,也沒繳獲任何戰利品。”

按說,這樣的戰績應該不算成功,但是,班長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當眾表揚了他:“董存瑞同誌,雖然你沒有打中一個敵人,也沒有戰利品,但是你依然要受到表揚。雖然你是個新兵,但你在這次戰鬥中的表現大家都看到了。就衝你的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大家也都得向你學習。”可想而知,班長的讚美對董存瑞的鼓勵有多大。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個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定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他們得到鮮花和掌聲,無可非議。但是,那些失敗落魄之人呢?有誰注意過他們?

失敗者一樣為了某個目標也艱辛地跋涉著,他們付出的並不比別人少,甚至比成功者還要多,但卻因為這樣或那樣不可預知的原因,與成功失之交臂。雖然這是一個重結果而不重過程的時代,但是對那些因失敗而垂頭喪氣的人,我們難道能視而不見,不予理睬嗎?這無疑又在失敗者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更進一步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不能把目光隻鎖定在那些少數成功的員工身上,毫不吝嗇地將自己所能想到的溢美之詞全部送給他們,也應該重視那些曾經辛勤工作並為之付出的“失敗者”,讚美對他們比對那些成功者更為重要。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落下帷幕,因為這一天,最後一個軸心國——日本將要簽署投降條約。

在太平洋上的美軍“密蘇裏”號戰艦上,人們翹首以待,目睹這一曆史性的時刻。

上午9時,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出現在甲板上,預示著這個令全世界矚目和激動的偉大時刻馬上就要到來。

隨後,日方代表登上軍艦,投降儀式開始了。

就在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即將代表盟軍在投降書上簽字時,他卻突然停住了。現場數百名的記者和攝影師大惑不解,他們誰也不明白麥克阿瑟想要幹什麼。

麥克阿瑟轉過身,招呼陸軍少將喬納森·溫斯特和陸軍中校亞瑟·帕西瓦爾,請他們走過來站在自己的身後。

麥克阿瑟的這一舉動,讓現場的許多人感到既驚訝,又忌妒。因為那兩名軍官占據的是曆史鏡頭前最顯要的位置。一般來說,應該屬於那些戰功顯赫的常勝將軍才對。而現在,這個巨大的榮譽卻分配給了兩個在戰爭初期就當了俘虜的人。

但很快人們就明白了麥克阿瑟的良苦用心。這兩個人都是在率部下苦戰之後,因寡不敵眾,又無援兵,且在接到上級命令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更多人無謂犧牲,才率部下忍辱負重放棄抵抗的。從他們瘦得像兩株生病的竹子的身體、憔悴的麵容、恍惚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在戰俘營中受盡了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殘酷折磨。

雖然說戰爭勝利結束了,但作為敗軍之將的溫斯特和帕西瓦爾同樣也是英雄,他們為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同樣做出了貢獻。

在麥克阿瑟的眼裏,似乎僅讓他們站在自己身後還不夠,他做出了更驚人的舉動。

他將簽署英語日語兩種文本投降書所用的 5 支筆中的兩支分別送給了溫斯特和帕西瓦爾,其餘3支贈給了美國政府檔案館、西點軍校和自己的夫人。

麥克阿瑟用這種特殊的讚美方式,向兩位盡職的落難者表示尊敬和理解,向他們為保全同胞的生命而承受的個人名望的巨大損失和所受苦難表示感謝。

勝利者應該贏得讚美,而失敗者也應該得到讚美的慰藉,這可以讓他們治愈創傷,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所以不管是誰,如果能對失敗者說幾句讚美的話,那他必定將會被感激一生。因為,這就是“雪中送炭”的神奇力量。

成功與失敗,強者和弱者,從來就不是永恒的,隨時都可能發生轉變。所以,不妨多為那些尚未取得成功、暫時困難、失意者甚至失敗者送去一份讚美和鼓勵,他們比那些成功者更需要讚美。

身為老板的你是否知道,好下屬是誇出來的。在傳統觀念裏,老板總是認為稱讚員工太多,員工可能因此變得驕傲自大,也會開始鬆懈,這是錯誤的觀念。身為一位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成為一個為員工喝彩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