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得理讓人,彼此和好(1 / 1)

讓人,多發生於競爭情境,由於讓人而使矛盾化解,爭鬥平息,對手變朋友,仇人變夥伴。讓人是避免鬥爭的極好方法,對個體也具有一定價值。

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對方則可能回過頭來,背水一戰,這會對你造成傷害,兩人關係再難和好。因此,多麼有理都應寬讓對方,不僅於己無害,還獲得一份人情。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成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說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是裝模作樣、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昵?”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心計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做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得到指責者及旁觀者認可,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是不是沽名釣譽了,因為自己的行為不是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

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於“理”明顯勝過對方,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也許還會報答你。就算不回報你,也不太可能再與你為敵。

得理不讓人,傷害了對方,有時還會連帶傷害對方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讓人,是一種人情積蓄。

人海茫茫,卻常“後會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誰知日後你們二人會不會再相逢?如果到時候對方勢旺而你勢弱,你就可能吃大虧了!“得理讓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清代康熙年間,當朝人稱“張宰相”的張英與姓葉的侍郎毗鄰而居,葉家重建屋子,將兩家公共的弄牆拆去並侵占三尺,張家自然不服,引起爭端。張家立即發雞毛信給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麵幹預,張英寄詩一首:“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看見這封家書,立即命人退後三尺築牆,而葉家深表敬意,也退後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即由從前的三尺巷變成了六尺巷,被百姓傳為佳話。

《菜根譚》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些是涉世一極安樂法。”這句話旨在說明謙讓的美德。凡事讓步,表麵上看好像吃虧,但由此獲得的常比失去的多。讓步要讓得恰到好處,把握尺度,也非一味地謙讓。有人要在你頭上拉屎,你還允許他拉嗎?

[識破厚黑點睛]

1.得理讓人,避免鬥爭,於己無害,獲取人情。

2.把握讓步的尺度,既要讓,也要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