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勇敢拒絕,學會說不(1 / 2)

不要心太軟,就是要學會懂得拒絕。

我們知道,“不”是個十分強而有力的字眼。幼兒到兩歲左右,就知道說“不”是表現個性的方法,隻要拒絕合作並堅持到底,最後總能達到目的。對拒絕這個觀念的認識,恐怕是人一生中最關鍵的時刻了。

長於拒絕的藝術可以避免承諾過多,分身乏術。還有:

可以避免食言而肥。

可以避免退而求其次的心態。

可以避免心力交瘁。

如此即可依自己的條件,而不是他人的條件。作110%的付出。可以毫無保留地發揮自己。

某公司的行銷部門就有一位不好意思開口說“不”的業務人員。每當開會時征求自願者拜訪某家公司時,他必然自告奮勇接下來;他的檔案中永遠堆滿有待開發的客戶資料。奇怪的是,隻要有充分的時間,他的表現絕不令人失望,但貪多嚼不爛,他往往力不從心。

這對公司、對個人而言都是一種損失。他所達成的業績無法彌補從指縫間溜走的機會;如果他懂得拒絕,相信可以有更好的成績。少攬下一些工作,反而可以更有成就。說與不說“不”這時就格外重要了。該拒絕就拒絕,但每個中國人都深知不能隨便拒絕別人,所謂情麵難卻,就是一道安全閥。

然而,人又不可能樣樣都隨人所願地滿足他人的要求,特別是在某些原則性問題上或者在他人以此為試探,有得寸進尺的可能的情況下,如何把握分寸,拒絕別人而又不傷和氣,就頗見智慧了。

宋高宗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叛亂,逼高宗讓太後垂簾聽政。大臣朱勝非勸降了苗、劉二人,朝廷授他們淮南兩路製置使之職,要他們即刻上任。但是苗、劉二人硬要皇帝給他們立鐵契作為不計前嫌的保證。退朝後他們找到朱勝非要求辦理此事,朱勝非當著他們的麵寫好給皇帝的奏折,並讓下屬查一下有關先例。

第二天,苗、劉又派人到朱府催促趕快舉行賜鐵契儀式。朱勝非沒有直接回答他,卻回頭問部下:“我讓你們去查先例,查到了沒有?”

部下回答說:“無先例可查。”

朱又問:“那就按過去製作鐵契的辦法做,你們知道怎麼做嗎?”

回答說:“不知道。”

朱又問:“這麼說來能給他們鐵契嗎?”大家都笑了起來,苗、劉派來的那個人也笑著說:“我已經拿到了,”說完,就回去交差了。

朱勝非麵對不合理要求,不是一口回絕,更不是“義正詞嚴”地來上一通大道理,而是在與手下的一問一答中,讓對方自己意識到要求過分,從而自行撤回要求。不拒而絕正好平息了一個若拒絕有可能釀成大禍的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