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三人成虎,謊言變真(1 / 1)

戰國時,魏國與趙國結成了聯盟。按照盟約,魏王要把太子送到趙國當人質,他想讓龐蔥陪同太子前往。

龐蔥是魏將龐涓的兒子,與他小心眼的父親相反,頗具遠見卓識。龐蔥心想:太子和自己在國內固然受到大王的信賴,但妒嫉怨恨我們的人一定不少,我們離開魏國後,一定會有人在魏王麵前說三道四,而魏王平時耳根子就有點軟,一旦聽信讒言,對太子和自己都極為不利。

於是在臨行前,龐蔥對魏王說:“如果有人向您稟報,街道上有一隻老虎在遊蕩,大王相信嗎?”

魏王十分肯定地說:“哪會有這等事情?寡人不相信!”

龐蔥緊接著又問:“如果有第二個人來向您稟報呢?”

魏王開始不能自信地說“如果真有這第二個人,寡人可能會感到疑惑了。”

龐蔥再一次問魏王:“如果這時有第三個人去向您報告呢?”

魏王於是完全迷惑了,答道:“那寡人可能相信此事是真的了。”

龐蔥這才具體分析說:“街上明明不可能出現老虎,然而三個人都說有老虎,於是大王就相信真有老虎了。現在臣陪太子到趙國去,要陷害臣和太子的人肯定不止三個,況且邯鄲距咱們魏都大梁,比起街市距離王宮要遠得多,街市上的謠傳就能左右大王的信心,更何況國外輾轉傳來的謠言呢?臣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聽後,似有所悟地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就放心地去吧。”

於是,太子和龐蔥辭行前往趙國。但人還沒等到趙國,誹謗的流言就傳到魏王的耳中,開始他想起了龐蔥的話,尚能自製。可是時間久了,謠言愈演愈烈,他便開始懷疑太子和龐蔥的忠心了。最後,他竟然確信二人對自己不忠了。當太子和龐蔥回國後,就都失寵了。

上麵這個故事就是成語“三人成虎”的由來。在成語詞典中,還可以找到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這樣的成語,揭示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詭譎的是,在歐洲有過一句異曲同工的話,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謊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對戰敗的德國懲罰過去嚴苛,在割走德國大片土地,隻允許保留10萬陸軍用於國防的同時還要求天文數字的賠款。此外,法國等還一度霸占了德國經濟命脈魯爾工業區。這一係列策略的施行,造成了德國物價狂漲,人民生活非常艱難。在這種社會條件下,納粹黨提出“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的口號,贏得了民心,在 20世紀30年代初上台執政。納粹全力開動了宣傳機器,從人性、理論,甚至“科學”角度製造了大量謊言,不斷地通過各種媒介傳播出去。如何讓人民相信這些謊言呢?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說:“謊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正是依靠這種卑劣手段,納粹欺騙了廣大人民,把整個德國民族綁上了他們的戰車。

如果說中國的三個成語揭示這一道理還有些掩蓋,不那麼露骨的話,“謊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則赤裸裸地闡明了它的意義。作為利用人性弱點的一個潛智慧,它的作用是絕不可小視的。如果靜下來想想我們許多人都有證明它的鮮活經曆。

從前曾子住在費城時,費城有個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跑來對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他的母親肯定地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仍然在那裏織她的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告訴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他的母親仍然不相信,繼續織布。又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來說:“曾參殺了人。”他的母親感到害怕了,於是扔掉梭子,越牆逃跑了。像曾參這樣賢德的兒子,他的母親對他是深信不疑的。可是,當第三個人跑來告訴他同樣的訊息時,就使她產生疑惑而不得不懷疑起自己的兒子來。雖說“曾參殺人”本身不是謊言,但此曾參非彼曾參,因此對這位母親來說,這其實是一句謊言了。

[識破厚黑點睛]

1.“謊言重複十遍就成了真理”,可見“謊言千遍”的力量有多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