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轉移話題,調動談興(1 / 1)

適當轉移話題,調動對方的談興,也是求人辦事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比如:

有些事通過直言爭取對方的應允已告失敗,或在自己未爭取之前就已經明確了對方不肯允諾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采取委屈隱晦、轉移話題的辦法了。“委屈”就是不直接出麵或不直取目的,而是繞開對方不應允的事情,通過另外一個臨時擬定的虛假目的做幌子,讓對方接受下來,當對方進入自己設定的圈套之後,自己的真實目的也就達到了。所謂“隱晦”就是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以虛掩實,讓對方無從察覺。表麵上好像自己沒有什麼企圖,或者讓對方感到某種企圖並非始於自己,而是另外一個人。這樣,對方可能就不再有戒備和有所顧慮,要辦的事情處在這種無戒備和無顧慮的狀態中顯然要好辦得多了。委屈隱晦的最大特點就是含而不露或露而不顯,在具體運用時有些小竅門需要認真領悟。在運用這種技巧時,說話者首先要了解聽者的心理和情感,這是說者必須掌握的說話技巧的基礎。我們也隻有在了解聽者的心理和情感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選擇某個場合該講什麼,不該講什麼,哪些話題能夠打動聽眾的心坎,能使聽眾產生共鳴。

人的情感是一種內心世界的東西,一般是捉摸不定,較難把握的。但是,在有些場合,人的內心的東西又常通過各種方式而外露。如果我們善於觀察聽者的一舉一動,並能據此加以分析和推測,那麼,我們是基本上可以掌握聽者的心理和情感的。

某中學老師悉心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出版了近20萬字的一本有關詩歌的書籍。該校的文學社小記者得到情況後就到這位老師家采訪。讓老師介紹寫書經驗,隻見那位老師麵帶難色,認為隻是一個專題學習,談不上什麼經驗。

小記者抬頭望著牆上的隸書說:“老師,這隸書是您寫的吧?”老師:“是的!”

小記者:“那麼請您談談隸書的特點,好嗎?”這正是老師感興趣和願意談的話題。師生之間的感情逐漸變得融洽起來。這時,小記者不失時機地說:“老師,您對隸書很有研究,我們以後還要請您多加指導。不過,我們現在十分想聽聽您是怎樣寫成《中國詩歌發展史》這一書的。”此刻,老師深感盛情難卻,也就隻好加以介紹了。由此可見,當某個話題引不起對方的興趣時,要有針對、有選擇地挑選新的話題,以激起對方的談興。如同運動員談心理與競技的關係,同外交人員談公共關係學,兩人肯定會一拍即合,談興大發。值得注意的是,換題以後,勸說者還要注意在適當時機及時將話頭引入正題。因為換題隻是為了給談正題打下感情基礎,而非交談的真正目的,所以,當所換之題談興正濃,雙方感情溝通到一定程度時,勸說者就要適可而止,將話鋒轉入正題。

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某玻璃廠就玻璃生產的有關事項同國外某玻璃公司進行談判。在談判過程中,雙方在全套設備同時引進還是部分引進的問題上發生分歧,各執一端,互不相讓,使談判陷入僵局。在這種情況下,我方玻璃廠的首席代表為了使談判達到預定的目標,決定主動打破這個僵局。可是怎麼才能使談判出現轉機呢?談判代表思索了一會兒,帶著微笑,換上一種輕鬆的語氣,避開爭執的問題,向對方說:“你們公司的技術、設備和工程師都是一流的。用一流的技術、設備與我們合作,我們能夠成為全國第一。這不單對我們有利,而且對你們也有利。”

對方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位高級工程師,一聽到稱讚自己公司的技術、設備和工程技術人員,十分高興,談判的氣氛一下子就輕鬆活躍起來了。我方代表看到對方表示出興趣,則趁勢將話題又一轉,說道:“但是,我們廠的外彙的確有限,不能將貴公司的設備全部引進。現在,我們知道,法國、比利時和日本都在跟我們北方的廠家搞合作,如果你們不盡快跟我們達成協議,不投入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那麼你們就可能失去中國的市場,人家也會笑你們公司無能。”由於我方代表成功地奏出投其所好、開誠布公、國際競爭扭轉局麵的三部曲,使雙方的僵持局麵完全被打破,在和諧的氣氛中,雙方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進一步討論,最後終於達成了對我方有利的協議。

[識破厚黑點睛]

1.當你與別人辦事進入某種僵局時,你最好采取適當轉移話題的辦法。

2.從另一個角度同對方談話,以此調動對方的談興。在不知不覺中,你再把話題拉回來,順利辦成你想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