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鄂】

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迅猛發展、文化的廣泛交流和便捷的信息傳播,中國作家更多地擺脫了地域的限製和文人小圈子的舊有傳統。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的、代際的、性別的差異已大於地域的差異。全球化趨勢深刻影響甚至改變了各地域作家的創作姿態,以個體化方式從事審美創造的作家,更自由更便捷地參與到跨地域的、全國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化(文學)思潮和創作中,各地域文學呈共性突出、個性複雜的狀況。因此,湖北文學研究除總結分析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之外,還必須突破和超越傳統的、單一的、封閉的地域意識,立足地方,放眼全國、全球,探尋區域文學與中國文學、全球文學的多元複雜關係。

由於地理、曆史和文化的原因,湖北形成了一種以世俗理性為主又兼容多種文化的龐雜的文化品格,湖北文學亦呈現出多元的包容性的特征。開放的現實主義、現實的理想主義、複雜的地域文化元素是人們常常用來概括湖北文學的幾個“關鍵詞”。它的總體特色是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關注當下,貼近平民,凸顯文化,是很多湖北作家的自覺追求,方方、劉醒龍等知名作家是其代表。理想主義也是近20年來湖北文學的一個“徽標”,從曾卓到鄧一光,理想抒寫和浪漫情懷構成了不少湖北作家的一個顯在特色。現代主義文學在80年代是湖北的弱項,但是到了世紀轉型期,各種新潮的文學流派中也活躍著湖北作家的身影,劉繼明、張執浩、李修文等人為湖北新潮文學的代表。湖北文學創作也素有鄉土寫作之傳統,湖北各區域風貌在小說家筆下得以盡情展現。如武漢之於方方、池莉、胡發雲,大別山之於劉醒龍、何存中,神農架之於陳應鬆,“新三峽”之於劉繼明,鄂西土苗風情之於葉梅、李傳鋒。

新世紀以來,湖北有幾位早年寫詩的作家在小說創作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熊召政、陳應鬆、張執浩等本是寫詩的高手,轉寫小說出手不凡,頻頻獲國家大獎,受到專家和讀者好評。這是湖北文學騰飛的一個重要標誌:由積累生活的經驗型作家向經營藝術的審美型作家的轉變。熊召政、劉醒龍、方方、胡發雲等作家對中國古代、現代、當代曆史的富有個性化的深邃思考和有力表達,使慣於平實敘寫生活、平麵展現曆史的湖北文學有了強大的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這是新世紀湖北文學騰飛的另一個重要標誌:由複述外部真貌到穿越曆史真相、從迎合讀者閱讀惰性到提升大眾審美品位的轉變。基層作家和業餘作家隊伍強盛,熱情大,起點高,在全國範圍內都較突出,他們是湖北文學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是新世紀湖北文學後繼有人、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關於湖北地方文學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外地評論家關注的目光大都在某些知名湖北作家身上,對其整體性的綜合性的研究和對龐大的基層作家群的評論,主要是由本地學者擔負的。湖北知名學者王先霈、陳美蘭、於可訓、王又平、樊星等長期參與、關注湖北文學發展,寫出了不少有分量的評論文章。王齊洲、王澤龍合作寫出了第一部《湖北文學史》,係統地介紹了各個曆史時期湖北作家的文學活動及所取得的文學成就,全麵展示了湖北文學對中國文學發展所作的積極貢獻。但未論及當代湖北文學是一缺憾。1999年湖北省文聯編著的《湖北文藝50年》,全麵總結回顧了當代湖北文藝曆程的著作,但因體例所限,難以深入。專門探討新時期以來湖北文學曆史的有江勝清等4人合著的《新時期湖北文學流變》一書,既有各文體流變的梳理,又有重要作家作品的評析,還有對湖北文學評論工作的總結,惜乎某些問題的解析尚欠通透。在作家論方麵,湖北大學湖北作家研究室組織、本人參與策劃並寫作的《當代湖北作家研究叢書》第1輯共7冊,選取了7位活躍在新時期中國文壇的湖北小說家,分別寫出作家專論:《方方論》、《池莉論》、《劉醒龍論》、《鄧一光論》、《劉繼明論》、《陳應鬆論》、《葉大春論》。不僅對單個作家的創作道路、寫作風格、文學成就進行評析總結,而且結合當時文學的普泛性現象作了“症候式”分析。探討了知識分子寫作、市民化書寫、鄉村敘事、價值困惑、楚文化與當代湖北等湖北文學及當代中國文壇的焦點問題,產生了較大影響。既往的湖北文學研究論著和荊楚文化研究的成果,都為本叢書的寫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