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轉型期湖北文學研究叢書》作者均為湖北大學文學院中青年教師。計有:劉川鄂《世紀轉型期的湖北詩歌研究》、梁豔萍《世紀轉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陽燕《世紀轉型期的湖北小說研究》、周新民《世紀轉型期的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研究》四冊,按不同文體對90年代至今的湖北文學進行全麵的梳理和評價。

本叢書探討中國社會文化轉型背景下湖北文學發展的現狀及與當代中國文壇的聯係、荊楚文化文學傳統和地域文化意識在世紀轉型期湖北文學中的表現、湖北作家隊伍的構成與創作質量的關係、湖北小說詩歌散文創作的基本特色與主要成就等問題。既注意到生活和創作在荊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與地域文化相關的共性,也充分正視其多元繁雜的特點。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學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學未來的走向並對其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導論

(一)

1992年中國市場經濟體製初步確立,它標誌著中國社會開始進入轉型期。學界普遍認為,轉型期中國社會具有以下幾個方麵鮮明的特征:第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深入人心,市場經濟體製確立,經濟建設成為社會主流。第二,在文化領域,消費文化取代政治文化成為主導性文化,文化的商品性價值被放大,精英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邊緣;第三,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經濟一體化滲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麵。同時,中外文化交流碰撞愈來愈頻繁。

湖北地處中國的內陸,也是中國的腹部,在吸收外來文學思想資源上,和上海、北京等處於文化前沿的地域相比,在吸收最新的學術思想上,的確有一定的距離。湖北文化曆史悠久,曆史上湖北先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燦爛的文化和文學成就。今天湖北人深受傳統的浸染,也背負了比較深重的傳統文化包袱,在接觸外來新鮮文化滋養時的反應自然和有些地區相比較要“慢半拍”。地理空間的地域相對封閉性和文化傳統因襲的重負,使湖北文學理論批評少了些銳氣和先鋒性,也很少去製造一個個的理論批評熱點。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的成就和價值。湖北文學理論批評注重基礎性,創造了諸多具有經典性的文學理論批評成就。湖北文學理論批評背負著傳統文化的因襲,但是,在創造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學理論批評體係之中,它又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以轉型期的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為研究對象,其目的也就是為了更好地透視湖北的地域文化在文學理論批評中的轉換,展現其可能有的作為。

在社會轉型時期,湖北文學理論批評開始了新的發展。開放、多元的文化刺激,給轉型期的湖北文學理論批評帶來了新的活力,也使它成就斐然。隨著湖北地區的文學史觀念的更新,湖北文學史研究處於中國文學史研究的領先地位;而在文學批評理論領域,延續了20世紀80年代敢為人先的精神品格,提出了一些有學術衝擊力的觀點。湖北文學批評實踐則是顯然處於中國文學批評的前沿,無論是自覺地對時代發言,還是堅守知識分子品格,抑或是批評隊伍建設上,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同時,在湖北文學創作的研究上,也令同行側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