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充分顯示轉型期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的成就與特色,我們選取1992年至2007年,在湖北地區工作、生活的學者的文學理論批評專著為研究對象,從湖北地區的文學理論研究、湖北地區的文學史研究、湖北地區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批評實踐研究、湖北地區文體理論和文體史研究、湖北文學研究等幾個方麵,切入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研究。經過初步研究,從總體上看,我們認為,轉型期湖北文學理論批評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第一,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彙入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批評的體係之中。新時期之初,湖北學者鄒賢敏、鬱源、何國瑞等學者著重研究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體現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廓清思想迷霧,重建馬克思主義文論體係的研究理路。進入到轉型期,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重點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建立起文學理論批評體係。湖北地區何國瑞、胡亞敏等學者堅持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研究、張開焱著力研究文藝與政治的關係。但是,從總體上看,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在這個時期並不占主流。湖北文學理論批評已經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思想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觀點,熔鑄在文學理論批評研究之中,全麵展開了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建設。
第二,積極開展西方文論的譯介,注重和西方文論對話。20世紀80年代湖北文學理論批評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一樣,熱衷於接受、評介西方文論。進入轉型期,湖北學者鄧曉芒、孔建英、彭富春、胡亞敏、張玉能、邱紫華、張榮翼、馮黎明等學者,仍在西方文論研究領域進行開拓。他們已經不再是單向度地師法西方文論,和西方文論對話的意圖非常鮮明。正是基於和西方的對話的目的,湖北西方文論研究才沒有迷失自我,朝著建構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學理論批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第三,注意民族特色的發現和建構。建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學理論批評體係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艱巨任務,而轉型期湖北文學理論批評在建立民族特色文論上,貢獻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轉型期,湖北學者劉綱紀、陳望衡、鬱源、王先霈、李建中、黃念然等學者,把重釋中國傳統文學理論批評作為自己的學術追求,為建立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學理論批評貢獻了畢生的學識。而於可訓、陳文新、金宏宇等學者把中國傳統文論的寶貴經驗,延伸到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之中,為中國文學史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第四,開拓創新,不斷尋找新的文學研究方法,致力於填補學術空白,在文學史研究領域,成就斐然。轉型期湖北文學史研究駛入了快車道,湖北學者不斷地尋找到新的學術生長點。在現當代文學史領域,王先霈、於可訓的20世紀80年代通俗文學研究;黃曼君、古遠清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劉川鄂的自由主義文學研究;陳國恩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研究;方長安的比較文學文學研究;塗險峰的新時期文學研究;王毅、王澤龍的新詩研究;何錫章的經典作家研究;李俊國的都市文學研究;周曉明的新月派研究;吳道毅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李遇春、周新民的當代文學研究;葉立文的先鋒文學研究等,或拓寬了研究視野,或填補了學術空白,或在思想深度研究方法有新的拓展。而陳文新、王兆鵬、王齊洲、何新文、宋克夫、戴建業等學者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上,也有諸多方麵的貢獻。
第五,注重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的基礎理論建設,文學批評實踐特色鮮明。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文學批評開始走上了學科化的道路,文學批評的理論建設成為重要內容。在中國文學批評學科化、科學化的曆史轉軌中,湖北的文學批評的理論建設走在前列。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湖北地區發起的文藝學方法學術研討會是其中的標誌性事件。進入到轉型期,湖北的文學批評理論進入到更加深入的層次,探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學批評理論成為中心主題。湖北的文學批評實踐也延續前一個曆史階段的傳統,表現出了卓爾不群的品格。王先霈、於可訓、胡亞敏等學者的文學批評理論見解在全國有著重要影響。而在王先霈、於可訓領銜的一代著名批評家的帶領下,昌切、樊星、劉川鄂、李俊國等中生代批評家緊跟其後,年輕的批評家李遇春、葉立文、周新民快速成長,形成了特色鮮明、隊伍齊整的批評家隊伍,活躍在中國文學批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