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的版本批評》通論部分共四章:一、二兩章主要介紹了版本批評的研究對象,包括版本和版本變遷兩大方麵。以版本為例,著作形象地將新文學的版本實物概括為“九頁”:正文頁、封麵頁、書名頁、題辭或引言頁、序跋頁、插圖頁、附錄頁、廣告頁、版權頁等。“九頁”概念的提出是作者的一個創舉,它不僅形象地概括出了新文學版本本性的九種要素,還有著新的突破意義:以前著述多從版本層麵來看新文學版本的“九頁”(尤其是其他八頁),如朱金順先生的《新文學版權頁研究》、張澤賢的《書之五葉》等著作,涉及新文學版本中的封麵、插圖、商標、廣告、版權頁等內容,雖然做了深入的分析,但都沒有將之看做一種文本關係。作者這裏深入一層,將“九頁”不僅看做一個版本整體,同時還是一個文本整體。借用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的“副文本”概念,將“九頁”劃分為正文本(正文頁所承載部分)和副文本(其他八頁)兩大部分。“所謂‘副文本’,是相對於‘正文本’而言的,它應包括封麵、插圖、標題、副標題、題辭、引言、序、跋、注釋、附錄、廣告文字等。”(金宏宇:《新文學的版本批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320頁。)作者這裏甚至將正文頁中的標題、副標題、注釋等都劃作了副文本的內容,以突出“九頁”作為版本構成轉換為文本構成後的複雜關聯,而所有這些副文本因素都會與正文本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參與文本意義的生成和確立,它們成為版本批評的基點。版本變遷角度著作詳細分析了新文學作品異本的形成原因和過程。異本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查禁、盜版或翻譯、以及修改等造成的,其中又以作家自己動手修改為主,新文學作品不同版本之間的關係主要就是這種修改關係。不過作者的修改過程並非千篇一律,其中有可能是作家“悔其少作”或出於藝術完善的考慮,也可能是因為意識形態、審查製度、傳播方式、語言規範、文學成規等外力的作用,更多情況是多種動因摻雜在一起,其中不乏矛盾和歧異因素並存的情況,曹禺的《雷雨》、茅盾的《蝕》等作品在修改過程中就較明顯地體現出作者這種矛盾心理。版本變遷為新文學的版本批評提供了深入推進的可能。《新文學的版本批評》第三章側重版本批評的方法論問題。鑒於新文學版本及版本變遷的豐富性、複雜性,版本批評也應該采用科際整合的方法,即必須從多角度切入來進行一種跨學科的研究。因此會涉及版本學、校勘學、目錄學、創作學、傳播學、闡釋學、文本發生學、語言學、修辭學、觀念史學、接受學等不同角度或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這些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在新文學版本批評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版本學使我們學會辨識版本,創作學、語言學等讓我們體味作品的修改過程,傳播學和接受學引我們去考察版本形成的因由,闡釋學領我們去挖掘文本的不同意義。最終,我們會發現新文學作品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本性。隻有這樣,新文學版本研究才能全麵地凸顯它的價值和意義。”(金宏宇:《新文學的版本批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50頁。)。《新文學的版本批評》第四章內容分為兩部分,主要討論版本批評應遵循的學術譜係和學術原則。新文學的版(文)本譜係包括直進式、進退式、一源數派式、二水合流式、複合式等一係列有代表性的譜係模式,新文學研究的版(文)本原則則包括精確所指原則、敘眾本原則、新善本原則等,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證新文學研究包括版本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版本批評是新的理論嚐試,其最大特點是將版本研究與文本研究結合到一起,實現版本研究的文學性轉化,最終形成版本批評這種新的理論範式。
《新文學的版本批評》下篇以校評形式,對新文學中若幹有代表性的作品版本進行了精彩的批評實踐,涉及到的作品有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陽翰笙的《天國春秋》、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茅盾的《蝕》、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師陀的《無望村的館主》、張愛玲的《怨女》等。此外還有“附錄篇”中的《圍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兩個文本的版本研究。它們可以說是對通論篇中版本批評方法和原則的運用和貫徹,同時也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可參考的版本批評範例。
我們以《雷雨》的版本批評為例,來窺探金宏宇的版本批評的方法和風采。《雷雨》有異文的版本一共有8個(文集本與全集本算一個),除去編輯因素之外,曹禺本人的修改至少有5次。麵對如此頻繁的版本變遷,作者從版本學角度出發,開篇就畫出詳細的版本譜係圖。版本譜係圖顯示,《雷雨》屬於複合式的譜係模式,經由從出刊本到初版本再到不同的修改本,然後又折回到初版本(定本)的版(文)本變遷路向。作者對幾次重大修改造成的各個不同版本進行了詳細的校對:“初版本在初刊本基礎上改動了350多處。……增加台詞108處,……台詞提示的修改有55處……敘述、說明文字在初版本中也有很多改動,共90多處……人物台詞的修改也有90多處……”(金宏宇:《新文學的版本批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69—73頁。),“以‘戲劇二版’本與‘劇本選’本對校,共發現有800多處異文。……改動的文字處次最多,除了大量語詞的調換(如‘麼’改為‘嗎’、‘允許’改為‘答應’等)、台詞提示的改換(如‘平靜地’改為‘心虛地’等)外,也涉及舞台說明文字和人物的台詞。”(金宏宇:《新文學的版本批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107頁。)金先生的版本校評大到章節的調整、作品的構思、人物關係的處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麵,小到語句的修改、字詞的調換、顛倒、增刪等細節,都列出了詳實可信的數據和對校舉例。版本對校之後,《新文學的版本批評》再運用創作學、比較修辭學等方法對作品進行了精彩的版本批評,對版本變遷的原因進行了具體分析:有些是作家出於藝術完善的考慮,如初版本;有些是為了與新的國家意識形態和新的文學規範接軌,最明顯的如“戲劇二版”本;也有各種動因的雜糅,如“劇本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