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於1612年首次發出了嚴厲的禁教令,下令驅逐所有在日本的教士,並關閉各地教堂。禁教令引起了人們強烈不滿,1639年爆發了島原天草天主教大起義,德川幕府開始徹底驅逐葡萄牙人。
在禁教之初,為了配合禁教政策,幕府要求荷蘭商館館長和長崎的荷蘭商人提供有關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情況,如《荷蘭風說書》,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荷蘭風說書》的範圍也隨之變化,其涉及的國家逐漸從西班牙、葡萄牙擴充至整個歐洲、印度和中國。其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從荷蘭東印度總督的交替情況到來日本的船隻在途中是否遇到其他國家的船隻,從日本漂流民的生活狀況到荷蘭本國和歐洲各國的動態等等。渡邊華山搜集到了從1666年—1826年的所有《荷蘭風說書》的全部內容,而其他的蘭學研究者很難獲得這樣的內部資料。這些情報是渡邊華山了解西方的重要來源,也是他的思想之所以超越了其他蘭學家的重要原因。
此外,渡邊華山從荷蘭商館人員那裏也得到了不少有關西洋的知識。華山曾經訪問過到江戶參見幕府將軍的荷蘭商館長紐曼。紐曼有著周遊世界的經曆和學識,從紐曼那裏,渡邊華山了解了很多有關西洋的知識和世界形勢。在 訪 問 紐 曼 之後,華山還撰寫了有關西洋情勢的訪談錄《 舌或問》。這次的訪談對華山的影響很大,不但更新了他的西洋知識,還使華山對西洋的認識更加清晰,更加貼近西洋社會的現實。渡邊華山獲得西洋知識的資料豐富,高起點的西洋學研究讓華山的西洋學頗具前沿性,而且華山十分注重對西洋學的實踐,還經常與著名的蘭學家探討有關西方的問題,使他的視野更加開闊,將蘭學研究提高到了新的層次。
渡邊華山對西洋學的研究主要的動機還是在於海防,但是在渡邊後期的西洋學研究中,海防隻是其蘭學成果的一部分,華山似乎更加注重對西洋整體的綜合研究。華山的大局觀在當時研究蘭學的日本學者中實屬少見。華山研究西洋學的目的是通過科學地分析西洋的狀況和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來解決日本內憂外患的社會危機。渡邊華山通過對西方知識的研究,逐漸認識到麵對多變的世界局勢,日本的內部危機,隻有學習西洋才能讓日本適應世界,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中。西洋在變,世界在變,日本也必須要變。麵對西方世界對東亞的未來局勢,渡邊華山認為日本以往專與治理內患的海防體製應該徹底改變,對 任 何 事 情都不關心的日本社會狀況也要變。渡邊華山苦心研究西洋學的目的正是希望國內學者能夠擴展國際視野,改變學風,提倡實學,日本統治階層能夠加強海防,日本社會也應該恢複生機。渡邊華山一心求變,希望喚起社會的重視,直到臨終前的遺書中還期望著日本社會能夠“變”。渡 邊 華 山 研 究 西 洋 的 特 點 是 視 野 開 闊 、自成係統,通過自己對西洋的認識,在與日本社會的比較中指出日本社會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並 提 出 解 決 辦 法 。他對西洋的認識沒有停留在表麵上,而是從更深層的原理來剖析西洋社會,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西洋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就是“萬事窮理”, 也 是西洋國家強盛的根本原因。渡邊華山站在新舊社會製度對比的高度,分析了西洋社會與日本社會之間存在的差距。渡邊華山是日本開國前封建時代獨具慧眼的先覺思想家,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其他蘭學家,邁入了現代思想的大門。
但是以渡邊華山為中心的革新派的主張卻受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1839年5月,華山被保守派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主張西學救國的革新派在保守派的強大勢力下受到壓製,但是華山思想的先進性並沒有被蠻社之獄掩蓋。研究渡邊華山的日本學者菅沼貞三和芳賀徹認為,渡邊華山在自殺前幾個月完成的作品《千山萬水圖》中所描繪的麵對太平洋的日本列島的東岸,似乎預示著列強對日本虎視眈眈的危險形勢,也表現了華山時刻牽掛著日本列島的心情。渡邊華山對日本局勢的憂心忡忡和華山的悲劇結局並不表示華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華山的遺言中的“數年後為之一變”, 恰恰說明了華山對世界局勢的敏銳的洞察力。
在華山受管製期間,與日本相鄰的中國開始了鴉片戰爭,中國已經遭受了列強的淩辱和侵略,東亞海麵上的列強船隻頻繁往來。1842年的南京條約使日本成為東亞唯一的一塊沒被占領的土地,但美國人佩裏的叩關讓渡邊華山的警示之言變為現實。渡邊生活的19世紀30年代正是西方殖民勢力滲入遠東地區且迅猛發展的年代,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一樣都麵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的閉關鎖國和對外政策已經不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形勢和社會發展,如 何 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占領、解除民族危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 鎖 國政策下的日本很少有人能認識到日本所麵臨的危機,渡邊華山坎坷豐富的人生經曆以及其擔當海防係的便利條件,讓他比別人更深刻更早地認識到了世界局勢的變化和日本所麵臨的險惡國際環境。華山強烈的民族責任感被激發,為日本民族的前途感到深深的憂慮,並 強烈意識到西方列強的先進性和日本麵臨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拯救民族於危難,渡邊華山在認識到西方先進性的同時,積極了解、學習、研究西方的先進事物,並 吸 引 了 當時研究西方知識的日本社會的其他著名學者,使日本人對西方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華山冷靜的大局觀也讓他自己成為了日本社會知識分子中的先覺者。
二、“ 挺 歐 化”與“反歐化”
鴉片戰爭讓中國的清政府意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佩 裏的“黑船”則讓日本看到了和西方的差距,大開國門。中國和日本,無論情願與否,這兩個關係微妙的國家都在外敵的脅迫下開始了“歐化”進程。
在世界曆史的發展過程中,近現代西方歐美國家的發展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以至於其他國家紛紛向其看齊,探究它們的發達之道,“ 歐 化”一詞,也在這探究的過程中誕生了。“ 歐 化”也就是“西化”,是指那些歐洲國家以外的其他國家學習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建立自己國家的過程。
因此說“歐化”是一種世界國家發展的動向,是世界國家追求進步的趨勢。但是在“歐化”的過程中,在不同文化的交融進程裏,又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矛盾碰撞,“ 歐 化”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何況“歐化”本身就是傳統和現代交糅在一起的矛盾體。需要注意的是“ 歐 化”不 應 是一個國家的終極目標,而 僅僅是一種強國強民的手段,學習歐洲國家之所長,是為了後來居上。“ 歐 化”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古老諺語放到國際大環境上也同樣適用,所有國家都在發展,先進和落後都隻是一時狀態,倘若哪天非洲成了世界上最富庶最先進的地方,為 各 國 熱 衷 的 恐 怕就不是“歐化”而是“非洲化”了。同理,世界上也存在“亞洲化”、“ 澳 洲 化”的可能。日本的“歐化”形成於明治時期,當時的知識分子,是“歐化”運動的主力軍,盡管日本跨入近代化國家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在“歐化”進行之中,日本也曾麵臨重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