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幕府建立了,但在疆場上呼風喚雨殺人無數的足利將軍在詭詐多變的皇室鬥爭中也是那樣地無可奈何,日本的南北朝時代來臨之後,國 家 的 經 濟 一日不如一日,幕府、地方都在財政上捉襟見肘。而 海 這 邊 的中國也剛剛經過了戰亂,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打敗了強大的蒙古軍隊,成為國家的最高統領者,在料理好初建國的各種龐雜事務後,他開始著手樹立明朝的國際威望,其手下的使臣紛紛遠赴他國,向它們宣告:中國已是朱元璋的天下。各國對這個天朝上國新皇帝的昭告自然是心領神會,都不敢怠慢,先後派出豪華的使節團隊,帶著一份份厚禮到中國朝貢。日本也不例外。在今天看來,這種朝貢無疑建立在一種不平等的國際關係上。來 朝 之 國 向被朝之國表示尊重、臣服,被朝之國也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賜予其曆書等物,向其彰顯自己的主國地位。被朝之國對來朝之國的回賜往往極其豐厚,其價值多超過來朝國賀禮本身價值許多,這些回賜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示威,讓來朝國從中意識到被朝國是多麼物產豐富,國力強盛,從而震懾住來朝國家,讓其感覺到自己國力的渺小,如此便不敢來犯,更加崇敬天朝上國。
同時,因為貢禮和回賜的存在,拋開政治因素,朝貢也可以算貿易的一種,隻是這種貿易顯然不是等價的。回賜之物通常比貢禮貴重數倍,來 朝 國 家 在 經 濟 上 絕 不 會 吃 虧 ,他們隻要奉表稱臣,便可收獲甚厚。對被朝國家來說,它需要的絕不是來朝國奉上的這些寶物,而是政治上的滿足,政治權威的樹立。所以,來朝的使臣 必須能代 表他的國家、民族,否則中國王朝就不會予以理睬。
1380年,日本實權的掌握者、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以將軍身份奉表上貢遭到拒絕。不明就裏的大將軍在若幹年後又來朝貢,再次遭到拒絕。但1403年,當日本的來貢使者向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朱棣表明,自 己 是 奉 足 利 大 王 之命奉上貢物時,明成祖欣喜地接受了他的貢物,並賜予足利義滿一枚印有“日本國王”字樣的金印。而恍然大悟的足利義滿也在回書中恭恭敬敬地自稱道:“日本國王,臣源義滿。”中國皇帝通過朝貢製度向周邊國家展示他不容置疑的權威,而對他來說,有 資格臣服於自己之下的,必須是一個民族國家的至高統治者。
將日本的實際大權操控者、征夷大將軍等同於自己的武將大臣,又表現出中國對日本了解的粗淺,而在1403年,足利義滿雖還是國家的實權掌握者,卻早已將征夷大將軍一職傳給了他的兒子。在明朝以前,盡管日本人也多次來到中國,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當時國家與國家間的交流往來無論從程度上,還是從規模上看都不能和今天相比。古代的中國皇帝對國外的了解大多從外國使臣的口中得知,而 既 然 是 口口相傳,就 難 免有不清不楚或虛妄疏漏的地方。對 外 國 之 事 ,難 出 國 門 的史官們多也隻有被動地記錄下來,因此今天的人們,在考察這些史料時,便常常會看到一些常識性錯誤。駐日本九州的征西大將軍懷良親王接待了朱元璋派出的宣布詔諭的使臣,也是明朝最早的一批對日使臣,但使臣顯然錯把懷良親王當成了日本天皇,還對其厲聲道:“宜則來朝,不則修兵自固。”而這本應是對日本天皇或實際當權者所說的話。《明史·日本傳》中也不乏“日本王良懷不奉命”之類的字樣,連懷良的名字都錯寫成“良懷”, 明王 朝 對日本了解可見一斑。
足利幕府建立了,但在疆場上呼風喚雨殺人無數的足利將軍在詭詐多變的皇室鬥爭中也是那樣地無可奈何,日本的南北朝時代來臨之後,國 家 的 經 濟 一日不如一日,幕府、地方都在財政上捉襟見肘。而 海 這 邊 的中國也剛剛經過了戰亂,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打敗了強大的蒙古軍隊,成為國家的最高統領者,在料理好初建國的各種龐雜事務後,他開始著手樹立明朝的國際威望,其手下的使臣紛紛遠赴他國,向它們宣告:中國已是朱元璋的天下。各國對這個天朝上國新皇帝的昭告自然是心領神會,都不敢怠慢,先後派出豪華的使節團隊,帶著一份份厚禮到中國朝貢。日本也不例外。在今天看來,這種朝貢無疑建立在一種不平等的國際關係上。來 朝 之 國 向被朝之國表示尊重、臣服,被朝之國也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賜予其曆書等物,向其彰顯自己的主國地位。被朝之國對來朝之國的回賜往往極其豐厚,其價值多超過來朝國賀禮本身價值許多,這些回賜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示威,讓來朝國從中意識到被朝國是多麼物產豐富,國力強盛,從而震懾住來朝國家,讓其感覺到自己國力的渺小,如此便不敢來犯,更加崇敬天朝上國。
同時,因為貢禮和回賜的存在,拋開政治因素,朝貢也可以算貿易的一種,隻是這種貿易顯然不是等價的。回賜之物通常比貢禮貴重數倍,來 朝 國 家 在 經 濟 上 絕 不 會 吃 虧 ,他們隻要奉表稱臣,便可收獲甚厚。對被朝國家來說,它需要的絕不是來朝國奉上的這些寶物,而是政治上的滿足,政治權威的樹立。所以,來朝的使臣 必須能代 表他的國家、民族,否則中國王朝就不會予以理睬。
1380年,日本實權的掌握者、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以將軍身份奉表上貢遭到拒絕。不明就裏的大將軍在若幹年後又來朝貢,再次遭到拒絕。但1403年,當日本的來貢使者向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朱棣表明,自 己 是 奉 足 利 大 王 之命奉上貢物時,明成祖欣喜地接受了他的貢物,並賜予足利義滿一枚印有“日本國王”字樣的金印。而恍然大悟的足利義滿也在回書中恭恭敬敬地自稱道:“日本國王,臣源義滿。”中國皇帝通過朝貢製度向周邊國家展示他不容置疑的權威,而對他來說,有 資格臣服於自己之下的,必須是一個民族國家的至高統治者。
將日本的實際大權操控者、征夷大將軍等同於自己的武將大臣,又表現出中國對日本了解的粗淺,而在1403年,足利義滿雖還是國家的實權掌握者,卻早已將征夷大將軍一職傳給了他的兒子。在明朝以前,盡管日本人也多次來到中國,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當時國家與國家間的交流往來無論從程度上,還是從規模上看都不能和今天相比。古代的中國皇帝對國外的了解大多從外國使臣的口中得知,而 既 然 是 口口相傳,就 難 免有不清不楚或虛妄疏漏的地方。對 外 國 之 事 ,難 出 國 門 的史官們多也隻有被動地記錄下來,因此今天的人們,在考察這些史料時,便常常會看到一些常識性錯誤。駐日本九州的征西大將軍懷良親王接待了朱元璋派出的宣布詔諭的使臣,也是明朝最早的一批對日使臣,但使臣顯然錯把懷良親王當成了日本天皇,還對其厲聲道:“宜則來朝,不則修兵自固。”而這本應是對日本天皇或實際當權者所說的話。《明史·日本傳》中也不乏“日本王良懷不奉命”之類的字樣,連懷良的名字都錯寫成“良懷”, 明王 朝 對日本了解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