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下幸之助認為經營者除了促進社會繁榮外,還必須存有使部屬滿足、快樂的心願。身為主管,都應該有悲天憫人的胸懷,而不是對部屬不加愛護的暴戾之氣。
悲天憫人是佛家的一種道德要求,倡導對人、地、物都懷有同情心,不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是如此。經營者為了達成企業的使命,往往要指使很多員工為我們工作,這些人有權利要求從職務和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當然,悲天憫人的胸懷不是說對一切事物都以溫和的態度處理。對於做錯事的員工,同樣要嚴厲地責備;對錯誤的行為,要斷然地予以糾正。如果為了私情,故意隱匿處分,不隻是誤解了悲天憫人的真諦,到頭來反而害了部屬,這就是濫用了愛心。因此,隻有凡事以大局正義為前提,該處罰時處罰,該獎勵時獎勵,才能算是了解悲天憫人的真正意義。
身為主管,懂得悲天憫人,自然能竭盡心力地去愛護部屬,而部屬了解上司的這種寬厚胸懷後,對於因錯誤受到懲罰,自然也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而且能真正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因此,要想成為受部屬尊重的上司,悲天憫人的心胸是不可缺少的。
鬆下幸之助的成功是因為他那種融合了東西方雙重智慧的治理方式,不是因為壟斷經營、技術領先……他將東方人的家族觀念融入到了西方的先進管理體係中,創造出了”事業部“、”終身雇傭製“、”年功序列“等一係列影響世界的管理製度。鬆下幸之助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使他手下的員工都把自己看做是公司的主人,因而具有了難以想象的團隊理念和奮鬥精神。
營造和諧的公司氣氛,是鬆下幸之助精神的重要內容。鬆下幸之助認為,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談不上精誠團結。相互扯皮,扯不出企業效率。
高懸在各工廠、各事業部、各關係公司的”鬆下七精神“,涉及人際關係的就有3條,即光明正大精神、團結友好精神和禮節謙讓精神。可見鬆下幸之助對養成良好人際關係的高度重視。
鬆下幸之助說:”大家都推心置腹,坦誠相見,互相了解對方的長處和短處,懷著這樣的心情與周圍的人相處,是合作共事、順利前進的重要保證。“
遠道而來的地方子公司經理,在彙報完工作後,常有一種忐忑不安的心理,擔心自己的工作經不起”經營之神“的檢驗。事實上,鬆下幸之助並不是愛挑毛病的人,他總是先以讚賞的語氣對經理們的工作加以肯定,然後再指出今後工作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這正是鬆下幸之助的談話藝術。
最使地方經理感動的是鬆下幸之助請客。按道理來說,這應該是公司業務,公司請客才是正當道理。而鬆下幸之助則不然,他喜歡自掏腰包,將經理們請至家中,家宴招待。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鬆下幸之助與經理們的關係就不再是一般的上下級關係,而是”親朋好友“的關係,鬆下幸之助的用意之深令人歎服。
上行下效。鬆下幸之助電器各部部長、子公司經理、工廠廠長以至班長、組長都模仿鬆下幸之助”為人處世“的方式。一位部長說:”企業家必須右手掌握合理性,左手掌握人情味。“嚴父與慈母的形象,連鬆下幸之助電器的部長也學會了,而且他們做得更具體、更實際。
嚴父的嗬斥和慈母的關懷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鬆下幸之助電器二十多萬員工,這個龐大家庭,鬆下幸之助管理得竟如此有條不紊。你隻要看一看鬆下幸之助的兩副臉孔,嚴父與慈母,就不難找到答案。
有人問,鬆下公司最大的實力是什麼?鬆下幸之助回答是經營力。被人們尊為”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說:”對於產品質量來說,不是100分就是0分——沒有任何商量!“鬆下幸之助的經營理念有一條最基本的原則:顧客就是上帝。所以鬆下幸之助強調”銷售產品要像嫁女兒“一樣,將自己的產品嗬護負責到底。
”鬆下電器是製造人才的公司,兼做電器生意。“鬆下幸之助這樣看待他的事業,”當我的員工是100名時,我要站在員工的最前麵,指揮部屬工作;當員工增加到1000名時,我必須站在員工中間,懇求員工鼎力相助;當員工達到10000名時,我隻要站在員工後麵,心存感激即可。“管理學上有句話:”不管理的管理者才是最好的管理者。“在用人上,你隻需要向鬆下幸之助那樣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就可以了。
用普通人的眼光看,鬆下幸之助名利雙收,福壽兩全;用商人的眼光看,他事業發達,公司興盛;用文人的眼光看,他實現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經營成功的企業家如過江之鯽,而像鬆下幸之助這樣能夠進入管理思想史的企業家卻為數不多。
鬆下幸之助用”自來水哲學“比喻企業的使命,要求企業承擔起消除貧困的責任;他提出”堤壩式經營“,是避免企業周期性震蕩,減少不確定性對企業衝擊的指導思想;他提出”玻璃式經營“,是管理活動公開化、透明化的手段,以建立企業中的坦誠和信任,鬆下幸之助在人本理念上,結合日本實際有著創造性的發展。在鬆下幸之助那裏,管理固然有科學,然而更多的是藝術。對企業的思考,使他最終發展到對人類前景的關注。不明究竟者往往隻看到鬆下公司的社歌和團隊,而鬆下公司的真正精神在於人性的發掘。能夠獲利的企業家如過江之鯽,而能夠像鬆下幸之助那樣思考的企業家則屈指可數。鬥轉星移,鬆下幸之助的具體做法可能會過時,但他的精神已經載入管理思想史冊。
鬆下幸之助事業的成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財富。但是,鬆下幸之助沒有把這些財富用於奢侈揮霍,他樂善好施,用這些錢幫助了那些更需要它們的人。鬆下幸之助自己曾經說過:”我的財富與榮譽是社會給我的,我一定要回報社會,以實現我感恩圖報的理想。“鬆下幸之助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博愛的心懷,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用各種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