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有。至少有些事情,孔夫子似乎並沒有說得很清楚。比方說,按照“恕道”,自己不願意的,也應該“勿施於人”。那麼,自己很願意的呢?可不可以“施之於人”?
問:這個好像可以吧?如果不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講不通。
答:沒錯。但如果隻要是“己之所欲”,就可以隨隨便便任意地“施之於人”,那麼,“恕道”中隱含的對他人的尊重,就會蕩然無存,也與“仁愛”的初衷背道而馳。
問:為什麼?
答:因為仁愛的初衷,是讓別人幸福;而別人實際上得到的,卻是“強製”和“被迫”。請問,他會感到幸福嗎?
問:可是,我們是一番好意。給他的,也是好東西呀!
答:好不好,是你的判斷,不是他的感受。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你想要的,別人不一定想要。比方說,大閘蟹,是許多人愛得要命的,我就不喜歡。如果你把你這個“己之所欲”,硬要施之於我,我不難受嗎?
問:那應該怎麼辦?
答:我想吃大閘蟹,你就給。我不想,你別硬來。同樣,如果別人明確希望你幫他立,幫他達,你又有此條件,那就可以也應該幫他立,幫他達。這就是“忠”。如果別人沒這個意思,那麼對不起,己之甚欲,也勿施於人。這才是完全、徹底也更重要的“恕”。
問:曆史上有這種說法嗎?
答:沒有,但莊子有這個意思,我們以後再說。
答:有。至少有些事情,孔夫子似乎並沒有說得很清楚。比方說,按照“恕道”,自己不願意的,也應該“勿施於人”。那麼,自己很願意的呢?可不可以“施之於人”?
問:這個好像可以吧?如果不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講不通。
答:沒錯。但如果隻要是“己之所欲”,就可以隨隨便便任意地“施之於人”,那麼,“恕道”中隱含的對他人的尊重,就會蕩然無存,也與“仁愛”的初衷背道而馳。
問:為什麼?
答:因為仁愛的初衷,是讓別人幸福;而別人實際上得到的,卻是“強製”和“被迫”。請問,他會感到幸福嗎?
問:可是,我們是一番好意。給他的,也是好東西呀!
答:好不好,是你的判斷,不是他的感受。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你想要的,別人不一定想要。比方說,大閘蟹,是許多人愛得要命的,我就不喜歡。如果你把你這個“己之所欲”,硬要施之於我,我不難受嗎?
問:那應該怎麼辦?
答:我想吃大閘蟹,你就給。我不想,你別硬來。同樣,如果別人明確希望你幫他立,幫他達,你又有此條件,那就可以也應該幫他立,幫他達。這就是“忠”。如果別人沒這個意思,那麼對不起,己之甚欲,也勿施於人。這才是完全、徹底也更重要的“恕”。
問:曆史上有這種說法嗎?
答:沒有,但莊子有這個意思,我們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