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惻隱之心”做底線,就能建立完整的道德體係(1 / 1)

問:第三呢?

答:第三,有“不忍之心”或“惻隱之心”做底線,我們就能建立起完整的道德體係,甚至建立一個道德的社會。

問:有這麼重要的意義嗎?

答:有啊!請問,齊宣王為什麼要放了那頭牛?

問:因為他不忍心看那牛哆哆嗦嗦地,毫無罪過卻要去死!

答:一頭牛哆哆嗦嗦“無罪而就死地”,與齊宣王又有什麼關係呢?

問:好像也沒什麼關係。

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關係,卻頓起“不忍之心”,這就隻有一種解釋,即齊宣王想到了自己。在那一瞬間,他想到如果自己也像這頭牛那樣,無緣無故地被人冤殺,卻又百口莫辯、孤立無援,會怎麼樣?肯定是死不瞑目。所以,他下令放了那牛。

問:齊宣王真有這樣的心理活動嗎?

答:應該有,不過很可能並不自覺,也沒想那麼多,隻是在一瞬間近乎本能地覺得於心不忍。但這就正是“惻隱之心”了。因為所謂“惻隱之心”,其實就是同情心和憐憫心。

問:明白了。有此同情和憐憫,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答:正是。因為所謂“恕道”,其實就是把他人看作自己,把對象看作自我,自己不願意悲痛憂傷,也不忍心讓別人悲痛憂傷。因此,一個人,隻要有了“不忍之心”,就證明他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心理能力。

問:那又怎麼樣?

答:有這個能力,就能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由對某件事、某個人的“不忍”,推廣為對全世界、全人類的“不忍”,進而推廣為普天之下的“仁愛”。

問:真能做到嗎?

答:能。因為在孟子看來,惻隱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比方說,一個嬰兒眼看就要掉到井裏去了,任何人都會上前去救(請參看《愛,有沒有商量》)。所以,隻要把這種人人都有的“不忍之心”,推廣到所有的事情上去,就能實現“仁愛”(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這可是一種“無盡的力量”。

問:哈,相信無盡的力量?

答:對,那是真愛永在。

問:第三呢?

答:第三,有“不忍之心”或“惻隱之心”做底線,我們就能建立起完整的道德體係,甚至建立一個道德的社會。

問:有這麼重要的意義嗎?

答:有啊!請問,齊宣王為什麼要放了那頭牛?

問:因為他不忍心看那牛哆哆嗦嗦地,毫無罪過卻要去死!

答:一頭牛哆哆嗦嗦“無罪而就死地”,與齊宣王又有什麼關係呢?

問:好像也沒什麼關係。

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關係,卻頓起“不忍之心”,這就隻有一種解釋,即齊宣王想到了自己。在那一瞬間,他想到如果自己也像這頭牛那樣,無緣無故地被人冤殺,卻又百口莫辯、孤立無援,會怎麼樣?肯定是死不瞑目。所以,他下令放了那牛。

問:齊宣王真有這樣的心理活動嗎?

答:應該有,不過很可能並不自覺,也沒想那麼多,隻是在一瞬間近乎本能地覺得於心不忍。但這就正是“惻隱之心”了。因為所謂“惻隱之心”,其實就是同情心和憐憫心。

問:明白了。有此同情和憐憫,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答:正是。因為所謂“恕道”,其實就是把他人看作自己,把對象看作自我,自己不願意悲痛憂傷,也不忍心讓別人悲痛憂傷。因此,一個人,隻要有了“不忍之心”,就證明他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心理能力。

問:那又怎麼樣?

答:有這個能力,就能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由對某件事、某個人的“不忍”,推廣為對全世界、全人類的“不忍”,進而推廣為普天之下的“仁愛”。

問:真能做到嗎?

答:能。因為在孟子看來,惻隱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比方說,一個嬰兒眼看就要掉到井裏去了,任何人都會上前去救(請參看《愛,有沒有商量》)。所以,隻要把這種人人都有的“不忍之心”,推廣到所有的事情上去,就能實現“仁愛”(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這可是一種“無盡的力量”。

問:哈,相信無盡的力量?

答:對,那是真愛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