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明白了。該殺不殺,則是“不義”?
答:正確。這就解決了愛與恨、生與殺的矛盾,也賦予道德以批判性(當然這也帶來了問題,我們以後再說)。所以我們讀書,得讀全了,不能隻讀一半。實際上,先哲們說一件事,往往會把正反兩個方麵都說到。比如孔子說,知道“不可與言”,卻“與之言”,就叫做“失言”。那麼,如果“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呢?孔子說那就叫做“失人”。失人和失言都是不對的(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同樣,不仁和不義,也都是不對的。
問:那麼,仁與義,哪個更重要呢?
答:都重要。孟子說,仁,是一個人心靈最安穩的住所(仁,人之安宅也);義,是一個人行為最正確的路徑(義,人之正路也)。做人要做好人,這就是仁。走道要走正道,這就是義。仁與義,一個都不能少。
問:有沒有偏重呢?
答:孔子偏重仁,孟子偏重義;孔子推崇“仁人”,孟子推崇“義士”。孔子說,隻有那些“仁人”,才真正能夠做到愛憎分明,叫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孟子則認為,愛那些應該愛的,就是仁;恨那些應該恨的,就是義。愛憎仁義,都要看該不該。
問:孔子講“能愛能憎”;孟子講“該愛該憎”?
答:對!孔子的關鍵詞是“能”,孟子的關鍵詞是“該”。能不能,有思想問題,有境界問題,有水平問題,有能力問題。所以孔子一方麵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另方麵又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該不該,就沒有這些問題,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問:仁是追求,義是原則?
答:沒錯。仁是境界的追求,義是行為的準則。這也是“以義補仁”的意義之一。隻不過這樣一來,孟子解決了老問題,卻也造成了新麻煩。
問:明白了。該殺不殺,則是“不義”?
答:正確。這就解決了愛與恨、生與殺的矛盾,也賦予道德以批判性(當然這也帶來了問題,我們以後再說)。所以我們讀書,得讀全了,不能隻讀一半。實際上,先哲們說一件事,往往會把正反兩個方麵都說到。比如孔子說,知道“不可與言”,卻“與之言”,就叫做“失言”。那麼,如果“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呢?孔子說那就叫做“失人”。失人和失言都是不對的(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同樣,不仁和不義,也都是不對的。
問:那麼,仁與義,哪個更重要呢?
答:都重要。孟子說,仁,是一個人心靈最安穩的住所(仁,人之安宅也);義,是一個人行為最正確的路徑(義,人之正路也)。做人要做好人,這就是仁。走道要走正道,這就是義。仁與義,一個都不能少。
問:有沒有偏重呢?
答:孔子偏重仁,孟子偏重義;孔子推崇“仁人”,孟子推崇“義士”。孔子說,隻有那些“仁人”,才真正能夠做到愛憎分明,叫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孟子則認為,愛那些應該愛的,就是仁;恨那些應該恨的,就是義。愛憎仁義,都要看該不該。
問:孔子講“能愛能憎”;孟子講“該愛該憎”?
答:對!孔子的關鍵詞是“能”,孟子的關鍵詞是“該”。能不能,有思想問題,有境界問題,有水平問題,有能力問題。所以孔子一方麵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另方麵又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該不該,就沒有這些問題,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問:仁是追求,義是原則?
答:沒錯。仁是境界的追求,義是行為的準則。這也是“以義補仁”的意義之一。隻不過這樣一來,孟子解決了老問題,卻也造成了新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