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有什麼不好呢?該出手時就出手麼!
答:問題就在於什麼是“該”,什麼是“不該”,說不清楚。該出手時沒出手,會放縱壞人,助長邪惡;不該出手亂出手,則會冤枉好人,傷及無辜。這可真是難辦。
問:沒那麼難吧?從古到今,難道就沒有對“義”的統一認識?
答:也有也沒有。比方說,損人利己,以權謀私,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那裏,都是“不義”。相反,助人為樂,克己奉公,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那裏,都是“美德”。這些認識是統一的。但也有一些情況,不太好講。比如“叛變投敵”和“棄暗投明”,“陰險狡猾”和“兵不厭詐”,就會因為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斷。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問:說明什麼呢?
答:第一,“義”這個概念,看似簡單,其實複雜。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都會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內涵。因此,第二,不要以為一個人或者一件事貼上了“義子號”的標簽,就一定很好,一定很對。要知道,就連威虎山上的土匪“坐山雕”等等,也講“江湖中義字當先”,難道也該肯定?不能夠吧!
問:沒錯。李逵劫法場濫殺無辜,宋江害得秦明等人家破人亡,便都被說成是“義氣深重”。後來一起去投降,也被說成是“忠義之舉”。還有那些恐怖分子,在做“人肉炸彈”的時候,恐怕也都“大義凜然”、“義無反顧”。
答:所以我認為,孔子的仁,可以大講特講,怎麼講都不過分。講到義,就要格外小心,慎之又慎。強調過分,是很恐怖的。畢竟,義,是一把刀劍,而且是雙刃劍。對別人,也對自己;殺壞人,也可能傷好人。比如祥林嫂,就被所謂的“道德”所殺。這樣看來,以義補仁,豈非添了麻煩?行俠仗義,又豈能真無“反顧”?
問:義有反顧?
答:對!這裏說的“反顧”,就是理性的反思、清理和界定。
問:這有什麼不好呢?該出手時就出手麼!
答:問題就在於什麼是“該”,什麼是“不該”,說不清楚。該出手時沒出手,會放縱壞人,助長邪惡;不該出手亂出手,則會冤枉好人,傷及無辜。這可真是難辦。
問:沒那麼難吧?從古到今,難道就沒有對“義”的統一認識?
答:也有也沒有。比方說,損人利己,以權謀私,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那裏,都是“不義”。相反,助人為樂,克己奉公,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那裏,都是“美德”。這些認識是統一的。但也有一些情況,不太好講。比如“叛變投敵”和“棄暗投明”,“陰險狡猾”和“兵不厭詐”,就會因為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斷。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問:說明什麼呢?
答:第一,“義”這個概念,看似簡單,其實複雜。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都會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內涵。因此,第二,不要以為一個人或者一件事貼上了“義子號”的標簽,就一定很好,一定很對。要知道,就連威虎山上的土匪“坐山雕”等等,也講“江湖中義字當先”,難道也該肯定?不能夠吧!
問:沒錯。李逵劫法場濫殺無辜,宋江害得秦明等人家破人亡,便都被說成是“義氣深重”。後來一起去投降,也被說成是“忠義之舉”。還有那些恐怖分子,在做“人肉炸彈”的時候,恐怕也都“大義凜然”、“義無反顧”。
答:所以我認為,孔子的仁,可以大講特講,怎麼講都不過分。講到義,就要格外小心,慎之又慎。強調過分,是很恐怖的。畢竟,義,是一把刀劍,而且是雙刃劍。對別人,也對自己;殺壞人,也可能傷好人。比如祥林嫂,就被所謂的“道德”所殺。這樣看來,以義補仁,豈非添了麻煩?行俠仗義,又豈能真無“反顧”?
問:義有反顧?
答:對!這裏說的“反顧”,就是理性的反思、清理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