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六味三德與健康
在佛家清規中有汜載:“六味不精、三德不給的修行,沒有資格侍奉眾人。”
所謂六味,就是苦、酸、甜、辣、鹹、淡乏原味,而三德是指清軟、潔淨、仔細。所謂清軟為菜肴又清又軟,所謂潔淨是表示菜肴很衛生,所謂仔細是表示菜肴細膩。總之,若所做出的菜肴缺乏六味三德,這種修行就沒資格侍奉眾修行僧。六味乃食品所具有之味道,而三德指對烹凋之心意與態度。若六味三德能夠渾然一體,則食者必可得到美味之滋養。
食品材料之原味取決於產量與產地,也會因為食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季節、場所、風土等都是吃的外在條件,所以所烹調的食品必須針對這些外在的因素而加以變化。
降了六味三德,對菜肴之溫度、香味、齒感、舌感,也必須加以考慮。但是當我們在烹調時,要把這一切的因素全部考慮進去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會因太多的考慮而失去其原味。你必須在眾多的條件下,祛除雜念從事烹調。
佛家認為,若對簡單的事都不能真心誠意,則萬事皆不能真心誠意;若在烹調時不能真心誠意,則對其他事情不會真心誠意了。反之,則其人生必能充實。佛家之所以將“修行教訓”視為佛寺中修行之重要原則,乃因這些原理都是來自日常生活的垂要經驗,故要將這些要訣傳給世人。
在佛寺中,供應齋飯是修行的基礎,因為烹調是每日要做的工作。一個人對於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往往都容易怠慢,所以若能做好這項工作,凡事也必能勝任。若對這工作抱持著無所謂的態度,則做任何事情也都也都會馬馬虎虎。
若想在世有所作為,就必須與懶惰之心抗衡,這才是修行的重點。我們必須了解,這些佛家的教是要我們身體力行,而非光說不練。若能—專心照釋迦的教訓去實踐,則必能達到佛家的最高境界。
若事事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做,則易受到拘束,必然無法真心誠意。所謂真心誠意,乃發白自然之心,也就是不能憑已有的知識去做事,必須有研究的精神去追求真理。惟有不斷充實自己,努力研究才可能徹悟。
所以根據“修行教訓”中之基準行事,必可到達開悟的境界。若隻是迷迷糊糊不加體認,必然無法修行。在從事烹調工作時,除了本身烹調的技術外,心意乃是最重要的。當然,誰也不可能是一個完人,隻有—步—步不斷的提高自己,改進烹調技術,真心誠意的麵對這份工作,才是高尚佛心的表現。反之,若對自己已有的技巧十分滿足,則便無法上進,也會因此而表現出不在乎的態度,終究是愚蠢的失敗前奏。
根據這些教訓在生活中加以實行,才是身為修行者之重點。在開始時,因自己的修養及行為都不夠成熟而會感到十分困難,但隻要有耐心及毅力,真心減意的去做,定可達到理想的境界。
進行佛家修子亍時,隨時隨地地反省自己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反省自己表示對自己已有的知識並不滿足,進一步想得到真理的真義所在。於是在麵對各種工作時,就會不斷的產生疑問,同時也在工作中不斷的得到解答。這樣的精神不叮間斷,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得,到達開悟的境界。在內心必須牢記佛家的各種規定,而且要仔細去做規定的事,如此才能在做事中體會出佛家各種規定的精神。絕不可任意行動,否則不但觸犯佛家規矩,而且也無法進步。
所謂真心誠意,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個人在極自然的狀況流露出關心與感謝之心,才算是真心城意,若一個人懷有某種目的才對人流露出關心或感謝之心,一旦這種目的消失了,則這份關心也就消失,這並不能算是真心誠意;我們不能懷有任何目的去為人烹調,扡其他事物也是如此,這樣才能過著充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