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之前要觀想
前麵所設計的“食不樂想”,極容易誘導人們生出厭食症之類的病態心理。從正麵認識飲食與解脫生活的關係,是必要的。中國寺院僧人實行了在過堂吃飯時進行“心存五觀”的修行方法: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麵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之不易和施主付出的代價。如《大智度論》說:“思惟此食,墾植耘除,收獲蹂治,舂磨炊煮乃成,用功甚多。計一缽之食,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須臾變惡,我若貪念,當墮地獄,燒鐵丸。故於食中,應生厭想。”考察一粒米乃至一碗飯,從農民播種,到煮成熟飯,需要付出多少汗水。
2.反省自身德行:借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五分律》說:“若不為解脫出家者,不得受請。”出家的目的不是為了解脫生死,而是為其他目的,如為生活所迫,出家之後不坐禪、不誦經、不辦僧事,沒有資格接受供養。
3.防止生出諸種不良之心:比丘食時應該對所受的食物,如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嗔心。《明了論疏》說:律中說出家人受食,先須觀想,後方得食。凡食有三種:上食起貪,有過;下食便生嫌嗔,多墮餓鬼,永不見食;中食便起癡心,死墮畜生中。於好食起貪,壞食起嗔,死後要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不貪心多食,對身體對修行都是有益的,而多食則生出諸多痛苦。如《增一阿含經》說:“多食五苦:一、大便數,二、小便數,三、多睡眠,四、身重不堪修業,五、多患食不消化。故佛言:食知節量。因說偈雲:多食致病苦,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貪於美食,結果就會多食。多食不但能引起自身的痛苦,還會影響修道。
4.正事良藥:食飯當如服藥,為除饑渴之病而受食,不應分別飲食好惡。律中用事喻理:如用油潤滑車,但是取其潤滑而易轉,不問油味好與不好。比丘受食也當如此觀想。
5.為成道業:在道業沒有成就之前,還需要這個身體,色身的相續,必須借助飲食,體衰多病,難成道業。所以吃飯是為修行成道。《持世經》說:倘若不為修道,隻是滿足色身需要,即使受人供養一杯水也不行,何況其他東西呢?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