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不能進食的幾種情況
佛家規定,比丘不非時食,與當時印度的社會生活背景有密切關係。印度的出家僧侶,不論信仰什麼宗教,無一不是托缽乞食的,他們大多數也都實行不非時食,佛陀絕不希望有人對佛教產生反感,所以在迦留陀夷尊者夜晚乞食,引起居士的譏嫌後,就製定了不非時食戒。非時不能進食,還有另外一個純宗教的原因:佛教說在十個法界的有情中,早晨是天人進食,日中是佛陀進食,下午是傍生進食,夜晚是餓鬼進食。比丘學佛,自然要效法佛陀,所以在頭陀苦行中,便規定日中一食,被視為是精進法門。如果與餓鬼、傍生同時進食,那就不好了。尤其是在夜晚進食,餓鬼們聽到了飲食碗缽之聲,咽中火起,饑餓難忍,因此從慈悲心出發,夜晚也是不應該進食的。
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可以得到這些好處:心裏恬靜,減少妄想,減少欲念,減少昏沉,增加辯理之才,容易入定。當然,堅持過午不食的飲食原則,主要有兩個原因:1.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信眾供養,每天隻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供食者的負擔;2.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這個製度在今天的南傳佛教界仍很流行,最嚴格的是隻喝白水,連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在午後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國漢傳佛教的禪宗僧人自從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請”製度起,改變了比丘不自生產,專靠乞食為生的飲食製度。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院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被視為“藥食”,但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也為數不少。
在中國漢傳佛教中,僧人一律是終身佛餐,並遵行過午不食。寺院內執行這一戒律是很嚴格的。相傳,天台宗的發源地天台山國清寺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已經有了神通。有一天晚上,在禪堂裏坐禪,下座的時候偷偷問隔座的僧眾說:你們的肚子餓了嗎?大家不敢答話,其中有一僧說:餓了怎麼辦?規定大家過午不食,誰又敢去犯戒?即便要吃,廚房裏都沒有東西,哪裏有的吃呢?他說:不要緊,你要吃,我替你弄來,廚房裏還有鍋巴呢!他說了便伸手入左手的袖子裏,一會兒,就拿出一大把鍋巴來,請這位僧人吃。寺內的住持和尚也是有神通的,他嚴守戒律,絕不肯輕現神通。到了次日清晨,住持和尚便向大眾宣布昨天夜裏,禪堂裏有兩僧人犯戒,依律擯斥出寺。那個有神通的僧人便伸手拿起包袱,向住持拜倒,承認自己犯戒,結果被趕出了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