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吃齋_(1 / 1)

吃齋、念佛是佛弟子日常修持的基本內容。齋,音譯烏逋沙他、布薩陀婆,略譯為布薩。原為古印度祭法,即每隔十五日舉行一次集會,令各自懺悔罪過,清淨身心。在這一天,祭主並行斷食而持守清淨戒之法。到佛陀時代,尼乾子等佛教教派以外的宗教團體還在沿用這一風習,集會一處而持斷食等四戒。佛陀也允許佛教僧團采用這一風習行事。

在佛教中,“齋”的本義是“過了中午不食”,也叫“不非時食”,屬於出家人的戒律。齋戒,廣義指清淨身心,慎防身心懈怠的戒法。能持守此法者,稱為持齋。持齋期間所食之物或法會時所供養之食,稱為齋食。以食物供養僧侶也稱為齋,此類法會則稱為“齋會”。

吃飯的時間和次數

佛陀在世時,原則上規定諸弟子一天僅食一餐,托缽如果超過七家仍沒有得到食物,則不得再托缽。眾弟子為了不擾信眾施者,所以給葷吃葷,給素吃佛餐,這乃是為了培養不貪珍味,美惡均等,大作利益之心。他們吃飯的時間是有規定的,按戒律規定:每天從早晨明相出現(律中以伸手屋外能夠辨別手紋為準),到中午的日影正中,在這一時段中,允許比丘進食,所進之食,就叫時食。比丘在時食的時間裏,正食隻許一餐,至多是早上、中午兩餐。正食之前,可以吃粥等非正食,粥的濃度,以剛出鍋時,用草畫粥麵不見餘痕為準。正食時離座後,便不能再吃了,除非做了“餘食法”,才可以再食,但必須仍在午前。日中之後,除了飲水,或因特殊原因食果漿等,不得一物進口,否則便是“口口波逸提”。大概九點多鍾,就出門去托缽了,一定要在十一點半之前吃完,不能過日中。佛在世時,沒有時鍾,插一支竹在地,日影不斜,便稱中午,所以稱“過中不食”,又名“過午不食”,午時不過,名之為中。

主食與副食

時食有兩大類:即正食與不正食。正食就是主食,有麵、飯、幹飯、餅、麥豆餅等。不正食就是副食,有根食、莖食、葉食、果食、油食、胡麻食、石蜜食、蒸食等。這些東西不外乎瓜果蔬菜之類,是與主食一起食用的副食品。

從每天日影過中,到第二天早晨明相出現的這一段時間裏,是不允許比丘進食的。當然,如遇有特殊原因,佛陀也同意比丘們飲果漿等於非時中進食,這叫做“非時食”。非時食指水果汁之類,又稱非時漿,是世尊為患渴病比丘開許的。如《刪補羯磨》中說:有渴病因緣,許受非時漿,謂果漿等,澄色如水,以水諦淨,受之。喝非時漿,是因為渴病,同時把水果搗碎,榨成果汁,濾去濁滓,澄清如水,才能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