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如人生,必得過堂
吃飯的地方叫齋堂
在中國寺院叢林中,僧人的飲食,與早期印度佛教的乞食有所不同。僧人們吃飯的地方,叫做“齋堂”。在齋堂中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是說僧人在吃飯前要進行五種觀想,所以齋堂又叫做“五觀堂”。吃飯時,僧人們全部集中到齋堂用餐,名為“過堂”。過堂是一件嚴肅而又井然有序的法事。過堂時,都要按規矩行事。一聽到雲板響,大家就可以穿上衣袍,順序排列,魚貫而行進入齋堂,依次端身正坐,不可隨便俯伏桌上。齋堂中間上首,是住持的座位,供養佛畢,住持開始取碗著筷,大家便也同時吃飯了。
佛家認為要過修行生活,必須借助人的身體,“身安則道降”。要想身安,就必須要靠吃飯才能維持下去。要把吃一頓飯與佛法修行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教修行者是把吃飯隻看做維持生命和治療餓病的藥物,讓學佛的人從日常飲食行為中學會悟道。出家的目的是為了解脫,要想解脫,首先必須遠離貪婪。在日常生活中,最能引起人們貪心的無過於美好的飲食。因此,佛教要求比丘在飲食的時候,應當生出“厭治”,即厭惡它的觀想。如何“厭治”呢?《大集經》中說:怎樣修習飲食無快樂的意念呢?是采用這樣的辦法:當比丘持缽時,就在內心想念“飲食無快樂”。通過用意念境況來調整現實境況的方法,製伏自己的狂情、貪婪,達到不可樂、遠離的解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