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食必得功德(1 / 1)

施食必得功德

在佛教中,體現平等互利觀念的飲食製度之一,是施食製度,即將飲食布施給他人。佛教認為,修行者不可貪食,也不可專食,而要把多餘的食物分施給那些最需要它的人。施食有許多功德。在一本名為《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的經書上說,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穩無礙辯,得無所畏,得無諸懈怠、為眾敬仰,得眾人愛樂,得具大福報,得命終生天,得速證涅粲。還有一說,施食可得五福德。據《施食獲五福報經》記載,佛遊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告諸比丘眾:人持飯食施人有五福德。何謂五福德?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辯。

何謂施命?一切眾生依靠食物而立身命,不得飯食,不過七日,奄忽壽終,所以施食就等於施命。施命者,世世長壽,命不中途天折,衣食自然財富無量。

何謂施色?得施食者,顏色光澤,不得食時,麵目憔悴,所以施食就等於施顏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姿貌煒煒,世間稀有,見了都稽首為禮。

何謂施力?人得飯食,氣力強盛,舉動進止,不以為難;不得食者,饑渴熱惱,氣息虛贏,所以施食就等於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力大無雙。

何謂施安?人得飯食,身為安穩,不以為患;不得食者,心愁身危,坐起不能自定,所以施食就等於施安。其施安者,世世無患,心安身強,不受眾殃。

何謂施辯?得施食者,氣充意強,言語通利;不得食者,身劣意弱,不得說事,口難發言。所以施食就等於施辯才。其施辯者,世世聰明,言辭辯慧,口辯流利,無一瑕穢,聞者喜悅,莫不戴仰。

僧食可以施給窮人

僧食來自十方,是供養僧尼用功辦道用的,本來不可以隨便施給他人,但對於真正有困難的人,律中也是允許的。僧食是寺內僧眾所有,沒有通過僧眾同意,私自送於他人,是盜“常住物”。但對貧困無依者,在僧團能允許的情況下,比丘可以隨便施給他們,是沒有過失的。《毗尼母論》說:“到寺裏來的乞丐、無糧食的人、嬰兒、獄囚、懷孕的婦人等類,施之無過,比丘應學。”再有,對於乞兒、乞狗、乞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分施予他們。《五分律》說:“若與乞兒,乞狗,乞鳥,應視自己的食物多少分份,然後減乞,不得以分外施之。”後來,以寺院為中心的布施,發展成為專門施食給窮苦人的佛門善事活動。這類活動,稱為“齋會”。

齋會和施粥

齋會是佛教特有的布施儀式,是不分道俗、貧富,平等設齋的施食法會。齋會的全部費用統由施主們負擔,可稱為純粹的社會貧民救濟活動。梁武帝屢次開設無遮大會(誰都可以參加的法會),尤其是大通元年(527年)九月,武帝在同泰寺開設道俗五萬人的四部無遮大齋會,舍身佛寺。到唐朝中期以後,從帝室、地方官到民間,開設大齋更為普遍,有幾十次乃至上百次者。唐朝京師會昌寺的德美法師、承默禪師之“普福田業”,自開皇末年(600年)始,到大業十年(614年)終,每年都行大布施,或周濟衣物,或賑施食物。夏末之時,置盆於殿前,以接受信徒的供養,俗稱為“普盆錢”,德美法師將普盆錢分散給貧苦窮人。

佛寺施粥的傳統一直保存至近代。1939年成立的上海佛教同仁會,即辦有施粥處,印製粥票,請各界善士認購。同時,特約熱心善舉的粥店,作為施粥的供應點,全市貧民或流落街頭者,持該會所發粥票到特約店食粥。此舉創行後,全市貧民受惠多多,前後五年,得免費吃粥的貧民,總數達千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