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飲食法度(1 / 1)

佛家的飲食法度

佛家認為,節食是增進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佛經《摩何止觀輔行》裏麵記載:吃得少,心智才能清明。而唐朝高僧百丈禪師曾經列出寺院生活的二十條要則中的第四條也說:“疾病以減食為湯藥。”這說明佛家很重視節食在治療病中的作用,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知道,有些腸胃疾病和不適,確需減食調養,少吃東西才能讓消化係統得到休息,減輕身體的過度負荷,使生理組織恢複活力,白細胞和抗體充分發揮驅除細菌病毒的效能。

有很多疾病是由於飲食太多太雜引起的,中醫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說。飲食過量會引起消化不良、胃腸疾病、影響營養的吸收或者過多的養分留在體內排不出去,導致肥胖、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因此,減少或適量飲食,可以防治疾病,還可以減少毒素的積累,這些對於強身健體無疑是有益的。

佛家認為——

一、進食就是吃藥

佛家把飲食和藥物統稱為“藥”,並分為四種。要求其信徒吃純淨天然的佛餐或吃全素,提出許多關於修道者的飲食禁忌,包括要無肉、無蛋,還要不食蔥、蒜等刺激性食物等。

佛家對人的飲食,有與眾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人們的頭痛腦熱、肚子脹等種種痛苦,稱之為病,治療此病痛的是藥。同樣,肚子餓也被視為一種病,是饑病,能“治療”此種“病痛”的飲食,也稱為藥。戒律上說,眾生的病分為兩種:一種是饑渴的“故病”,另一種是四大增損的“新病”。對治這兩種不同的疾病,相應的有四種藥:即時藥、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前三種是規定了食用方式的食物,而第四種藥則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治病藥物。戒律上要求信徒們把飲食當成“藥物”,這樣,食時就不會貪多貪好了。

二、佛家不禁食牛奶

佛餐者以穀物、豆類、堅果類、蔬菜和水果為日常飲食,蛋、牛奶和奶製品可以選擇吃或不吃。不吃任何含有奶製品或蛋的佛餐者,叫做嚴格的佛餐者,或叫純佛餐者。

在佛家佛餐中,一般不禁食牛奶。佛陀在修行中,曾食用過牧羊女為他熬製的乳糜。聖一法師在《八關齋戒開示》中說:“關於乳製品,不屬於肉食,也不屬於腥食。因為牛羊吃草及五穀,所產的乳汁也不含腥味。飲乳既未殺生,也不妨礙牛犢、羔羊的飼育,而且是由人來飼養、控製乳量的生產,不會影響雛兒的生長與發育。所以,在佛陀時代,普遍飲用牛乳,而且將乳製品分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類,是日常的食品,也是必需的營養品,不在禁戒之列。”

三、吃蛋等於殺生

持齋佛餐的佛家信徒能不能吃蛋?雞蛋屬於葷還是素?食用有添加蛋類的食物,如蛋糕、冰淇淋、餅類,是否算是殺生呢?這些問題在佛教界是有爭議的。有的佛教徒說,出家人不可以吃蛋。《顯識論》說:一切卵不可食,皆因它可以化育出生命。來果禪師以不吃蛋為修行者的“素口之道”。他在《參禪普說》裏說:“五葷何在?蔥韭蒜以無聞,蛋蝦子而未嗜,蘿卜青菜為無上清齋,黃薺野藿當珍饈妙味,素口之道通矣。”現在有一些佛餐的人也吃蛋,是因為現在的蛋大多是由人工飼養的生蛋雞所生,無法孵出小雞。但在佛教的道場中,食物來自十方供養,無法得知它是不是生蛋雞所生、是不是沒生命的,基於慈悲的理由,避免誤食眾生肉,所以還是完全不吃的。

佛家把生命的形態區分為四種,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蛋是屬於卵生的,隻要有蛋這個形體在,便有一個具體的生命存在。所謂“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因為不明白雞蛋也是有生命的,它能孵出小雞,雖然沒有經過母雞孵化,隻要在烘箱內,加到適當的溫度,也能孵出小雞,所以嚴格說來,吃蛋也被視同殺生。吃了一個蛋,就等於殺了一個生命。這樣日積月累,所造的殺業也是非常嚴重的。因此,佛家認為無論是從護生的角度,還是從慈悲的角度,都不應該吃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