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龍井去病
龍井茶是我國的著名的禪茶之一,屬於綠茶。它主要產於浙江的西湖、錢塘、越州,其中以杭州西湖龍井最為著名。龍井茶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龍井茶之名始於宋,在明清時期,它的名聲最盛。
在北宋時期,龍井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茶園,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都被定為貢品。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獅峰山腳下壽聖寺品茶吟詩,當時蘇東坡還留下了“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的詩句讚美龍井茶,他書寫的匾額至今還保存於壽聖寺十八棵禦茶園中的懸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代,龍井附近的茶開始露麵。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此時的龍井茶已被成為名茶。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采製,品茶賦詩。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禦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據說乾隆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為了表示自己體察民情之意。一天,乾隆看見幾個女的正在十多棵茶樹前采茶,也就學著采了起來。沒一會的功夫,太監就來稟報太後病了。
乾隆皇帝聽說太後病了,隨手將一把茶葉裝進袋內,火速趕回京城。太後隻是肝火上升,雙眼紅腫並沒有大病。此時,見乾隆回來了,並且聞到一股清香,便問他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隨手一摸,原來是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但是香氣卻很濃鬱。太後想嚐嚐這茶葉的味道,就叫宮女把茶泡好。茶泡好之後,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也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病就好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後高興,傳令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
僧人榮西說:茶也,養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也。山穀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
這句話是說茶是養生的仙藥,延年益壽的奇妙方。它生長在山穀裏,則山穀的地就變得神奇而靈妙。人采茶並且飲用,則人的生命特變得長壽。
清心明目: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曆史淵源,唐宋的史誌,皆雲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盛唐縣就是現在六安縣,由此可見六安茶是唐代以來就為人所知的名茶。
六安瓜片的成名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麻埠附近的祝家樓有個財主,他和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他。袁世凱飲茶成癖,但當地所產的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祝家為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嫩葉,用小帚精心炒製,炭火烘焙,所製新茶形質懼麗,最終獲得了袁世凱的讚賞。當地茶行也以高價收買,,新茶上市後,蜚聲遐邇,當地的很多好茶都遜色不少。瓜片色、香、昧、形別具一格,最終脫穎而出,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
另一個說法是六安茶行的一個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樸,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所有的茶行,聞風而動,雇用茶工,如法采製,並起名“峰翅”。當地一家茶行從中獲得了啟發,他們把采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製,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因為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子,逐稱“瓜子片”,後來就叫成了“瓜片”,二它也逐漸的成為名茶。
六安瓜片的采摘時間一般在穀雨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攀下,第一葉製“提片”,二葉製“瓜片”。炒片起鍋後再烘片,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六安瓜片的成品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衝泡後,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
早在明代的時候,聞龍在《茶箋》中就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此茶不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它還又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竅散風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