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第七(1 / 3)

定霸縣。本扶餘府強師縣民,太祖下扶餘,遷其人於京西,與漢人雜處,分地耕種。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長寧宮。戶二千。

保和縣。本渤海國富利縣民,太祖破龍州,盡徙富利縣人散居京南。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湣宮。戶四千。

潞縣。本幽州潞縣民,天讚元年,太祖破薊州,掠潞縣民,布於京東,與渤海人雜處。隸崇德宮。戶三千。

易俗縣。本遼東渤海之民,太平九年,大延琳結構遼東夷叛,圍守經年,乃降,盡遷於京北,置縣居之。是年,又徙渤海叛人家屬置焉。戶一千。

遷遼縣。本遼東諸縣渤海人,大延琳叛,擇其謀勇者置之左右。後以城降,戮之,徙其家屬於京東北,故名。戶一千。

渤海縣。本東京人,因叛,徙置。

興仁縣。開泰二年置。

宣化縣。本遼東神化縣民,太祖破鴨淥府,盡徙其民居京之南。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湣宮。戶四千。

上京,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齪一箭,二百年之基,壯矣。天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以天讚。起三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鸞<一○>。中有曆代帝王禦容,每月朔望、節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並赴致祭。<一一>又於內城東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簡皇帝遺像。是歲太祖崩,應天皇後於義節寺斷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斷腕樓,樹碑焉。太宗援立晉,遣宰相馮道、劉等持節,具鹵簿、法服至此,冊上太宗及應天皇後尊號。太宗詔蕃部並依漢製,禦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因改皇都為上京。

城高二丈,不設敵樓,幅員二十七裏。門,東曰迎春,曰雁兒;南曰順陽,曰南福;<一二>西曰金鳳,曰西雁兒。其北謂之皇城,高三丈,有樓櫓。門,東曰安東,南曰大順,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內。內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門曰東華,西曰西華。此通內出入之所。正南街東,留守司衙,次鹽鐵司,次南門,龍寺街。南曰臨潢府,其側臨潢縣。縣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後建。寺西長泰縣,又西天長觀。西南國子監,監北孔子廟,廟東節義寺。又西北安國寺,太宗所建。寺東齊天皇後故宅,宅東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後所建也。其南貝聖尼寺,<一三>綾錦院、內省司、曲院,贍國、省司二倉,皆在大內西南,八作司與天雄寺對。南城謂之漢城,南當橫街,各有樓對峙,下列井肆。東門之北潞縣,又東南興仁縣。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西南同文驛,諸國信使居之。驛西南臨潢驛,以待夏國使。驛西福先寺。寺西宣化縣,西南定霸縣,縣西保和縣。西門之北易俗縣,縣東遷遼縣。

定霸縣。本扶餘府強師縣民,太祖下扶餘,遷其人於京西,與漢人雜處,分地耕種。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長寧宮。戶二千。

保和縣。本渤海國富利縣民,太祖破龍州,盡徙富利縣人散居京南。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湣宮。戶四千。

潞縣。本幽州潞縣民,天讚元年,太祖破薊州,掠潞縣民,布於京東,與渤海人雜處。隸崇德宮。戶三千。

易俗縣。本遼東渤海之民,太平九年,大延琳結構遼東夷叛,圍守經年,乃降,盡遷於京北,置縣居之。是年,又徙渤海叛人家屬置焉。戶一千。

遷遼縣。本遼東諸縣渤海人,大延琳叛,擇其謀勇者置之左右。後以城降,戮之,徙其家屬於京東北,故名。戶一千。

渤海縣。本東京人,因叛,徙置。

興仁縣。開泰二年置。

宣化縣。本遼東神化縣民,太祖破鴨淥府,盡徙其民居京之南。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湣宮。戶四千。

上京,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齪一箭,二百年之基,壯矣。天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以天讚。起三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鸞<一○>。中有曆代帝王禦容,每月朔望、節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並赴致祭。<一一>又於內城東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簡皇帝遺像。是歲太祖崩,應天皇後於義節寺斷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斷腕樓,樹碑焉。太宗援立晉,遣宰相馮道、劉等持節,具鹵簿、法服至此,冊上太宗及應天皇後尊號。太宗詔蕃部並依漢製,禦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因改皇都為上京。

城高二丈,不設敵樓,幅員二十七裏。門,東曰迎春,曰雁兒;南曰順陽,曰南福;<一二>西曰金鳳,曰西雁兒。其北謂之皇城,高三丈,有樓櫓。門,東曰安東,南曰大順,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內。內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門曰東華,西曰西華。此通內出入之所。正南街東,留守司衙,次鹽鐵司,次南門,龍寺街。南曰臨潢府,其側臨潢縣。縣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後建。寺西長泰縣,又西天長觀。西南國子監,監北孔子廟,廟東節義寺。又西北安國寺,太宗所建。寺東齊天皇後故宅,宅東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後所建也。其南貝聖尼寺,<一三>綾錦院、內省司、曲院,贍國、省司二倉,皆在大內西南,八作司與天雄寺對。南城謂之漢城,南當橫街,各有樓對峙,下列井肆。東門之北潞縣,又東南興仁縣。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西南同文驛,諸國信使居之。驛西南臨潢驛,以待夏國使。驛西福先寺。寺西宣化縣,西南定霸縣,縣西保和縣。西門之北易俗縣,縣東遷遼縣。

周廣順中,胡嶠記曰:上京西樓,有邑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伎術、教坊、角、儒、僧尼、道士。中國人並、汾、幽、薊為多。

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記曰:上京者,中京正北八十裏至鬆山館,<一四>七十裏至崇信館,九十裏至廣寧館,五十裏至姚家寨館,五十裏至鹹寧館,三十裏度潢水石撟,旁有饒州,唐於契丹嚐置饒樂州,<一五>今渤海人居之。五十裏保和館,度黑水河,七十裏宣化館,五十裏長泰館。館西二十裏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裏至臨潢府。自過崇信館乃契丹舊境,其南奚地也。入西門,門曰金德,內有臨潢館。子城東門曰順陽。北行至景福門,又至承天門,內有昭德、宣政二殿與峴廬,皆東向。臨潢西北二百餘裏號涼澱,<一六>在饅頭山南,避暑之處。多豐草,掘地丈餘即有堅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