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先,字延寧,小字海裏。統和十八年,補祗候郎君。尚南陽公主,拜駙馬都尉。
開泰五年,為國舅詳穩。將兵城東鄙。還,為南京統軍使。太平三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尋加太子太傅。五年,遷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複為國舅詳穩。改東京留守。會大延琳反,被圍數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欽哀召孝先總禁衛事。
興宗諒陰,欽哀弑仁德皇後,孝先與蕭浞卜、蕭匹敵等謀居多。<四>及欽哀攝政,遙授天平軍節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為北院樞密使。孝先以椒房親,為太後所重。在樞府,好惡自恣,權傾人主,朝多側目。三年,太後與孝先謀廢立事,帝知之,勒衛兵出宮,召孝先至,諭以廢太後意。孝先震懾不能對。遷太後於慶州。<五>孝先恒鬱鬱不樂。四年,徙王晉。後為南京留守,卒, 忠肅。
孝友,字撻不衍,小字陳留。開泰初,以戚屬為小將軍。太平元年,以大冊,加左武衛大將軍、檢校太保,賜名孝友。
重熙元年,累遷西北路招討使,封蘭陵郡王。八年,進王陳。先是,蕭惠為招討使,專以威製西羌,諸夷多叛。孝友下車,厚加綏撫,每入貢,輒增其賜物,羌人以安。久之,成姑息,諸夷桀驁之風遂熾,議者譏其過中。
十年,加政事令,賜效節宣庸定遠功臣,更王吳。後以葬兄孝穆、孝忠,還京師,拜南院樞密使,加賜翊聖協穆保義功臣,進王趙,拜中書令。<六>丁母憂,起複北府宰相,出知東京留守。會伐夏,孝友與樞密使蕭惠失利河南,帝欲誅之,太後救免。複為東京留守,徒王燕,改上京留守,更王秦。
清寧初,加尚父。頃之,複留守東京。明年,複為北府宰相。帝親製誥詞以褒寵之。以柴冊恩,遙授洛京留守,益賜純德功臣,致仕,進封豐國王。
坐子胡睹首與重元亂,伏誅,年七十三。胡睹在逆臣傳。
蕭蒲奴,字留隱,奚王楚不寧之後。幼孤貧,傭於醫家牧牛。傷人稼,數遭笞辱。醫者嚐見蒲奴熟寐,有蛇繞身,異之。教以讀書,聰敏嗜學。不數年,涉獵經史,習騎射。既冠,意氣豪邁。
開泰間,選充護衛,稍進用。俄坐罪 流烏古部。久之,召還,累任劇,遷奚六部大王,治有聲。
太平九年,大延琳據東京叛,蒲奴為都監,將右翼軍,遇賊戰蒲水。中軍少卻,蒲奴與左翼軍夾攻之。先據高麗、女直要衝,使不得求援,又敗賊於手山。延琳走入城。蒲奴不介馬而馳,追殺餘賊。已而大軍圍東京,蒲奴討諸叛邑,平吼山賊,延琳堅守不敢出。既被擒,蒲奴以功加兼侍中。
重熙六年,改北阻卜副部署,再授奚六部大王。十五年,為西南麵招討使,西征夏國。蒲奴以兵二千據河撟,聚巨艦數十艘,仍作大鉤,人莫測。戰之日,布舟於河,綿亙三十餘裏。遣人伺上流,有浮物輒取之。大軍既失利,蒲奴未知,適有大木順流而下,勢將壞浮梁,斷歸路,操舟者爭鉤致之,撟得不壞。
孝先,字延寧,小字海裏。統和十八年,補祗候郎君。尚南陽公主,拜駙馬都尉。
開泰五年,為國舅詳穩。將兵城東鄙。還,為南京統軍使。太平三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尋加太子太傅。五年,遷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複為國舅詳穩。改東京留守。會大延琳反,被圍數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欽哀召孝先總禁衛事。
興宗諒陰,欽哀弑仁德皇後,孝先與蕭浞卜、蕭匹敵等謀居多。<四>及欽哀攝政,遙授天平軍節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為北院樞密使。孝先以椒房親,為太後所重。在樞府,好惡自恣,權傾人主,朝多側目。三年,太後與孝先謀廢立事,帝知之,勒衛兵出宮,召孝先至,諭以廢太後意。孝先震懾不能對。遷太後於慶州。<五>孝先恒鬱鬱不樂。四年,徙王晉。後為南京留守,卒, 忠肅。
孝友,字撻不衍,小字陳留。開泰初,以戚屬為小將軍。太平元年,以大冊,加左武衛大將軍、檢校太保,賜名孝友。
重熙元年,累遷西北路招討使,封蘭陵郡王。八年,進王陳。先是,蕭惠為招討使,專以威製西羌,諸夷多叛。孝友下車,厚加綏撫,每入貢,輒增其賜物,羌人以安。久之,成姑息,諸夷桀驁之風遂熾,議者譏其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