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照:我們從3月份開始到11月份,是養蝦為主的,養過蝦的土地有汙漬和糞便,時間長了就不幹淨,那麼我種上無公害蔬菜,草也好,菜也好,可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全部洗清,也不用去施肥。大棚裏麵特別是到了冬天,也不用打農藥,這就是無公害了。我們的產品拿到寧波也好,杭州也好,檢測都是打鉤的,我沒有添加任何東西。潘仁照自豪地告訴記者,從2010年11月開始,在對蝦起捕後的600畝蝦塘內種植牧草和蔬菜,並在塘底放養1.5萬隻大白鵝,一季就增收40多萬元。利用蝦塘淤泥種草,草喂鵝,鵝糞又成為蝦的飼料,這樣一來,既利用了廢物,又改善了環境,也是我市循環農業的一個實例。
潘仁照:大白鵝人家都是靠喂精飼料為主的,最起碼是米糠、稻穀,這些都是鵝的精飼料。我們蝦的精飼料就是鵝糞、豆粕,非常優質,特別是以鵝糞為主的飼料,吃下去營養很好。在當地漁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潘仁照在收獲的養殖塘上種起了黑麥草、豌豆、西蘭花等農作物,池底的淤泥成了蔬菜和黑麥草的肥沃原料。農作物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噴灑農藥,成了真正的綠色產品。另一方麵,沉積在塘底的汙泥轉化成養分被農作物吸收,不用推土就能改善養殖池塘內的水質環境,既節省了養殖成本,又增加了收益,可謂是一舉多得。
記者:你這技術是從哪裏學來的?
潘仁照:邊做邊學,自學成才的。
記者:沒有參加什麼培訓嗎?
潘仁照:有是有,從國內其他先進地方也學了一點,但大多都是自己跟蹤摸索的。
記者:那你總共在資金上麵投入了多少啊?
潘仁照:到現在為止,投下去大概1500萬到2000萬元。如果不夠,信用社他們都會給我支持,現在已經支持了180萬元左右。
記者:專門是用於你創業的?
潘仁照:對。
記者:資金投下去每年大概有多少回報?
潘仁照:我2010年800萬產值,利潤達到200多萬元,占三分之一左右。
記者:每年都能保證嗎?
潘仁照:保證的。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每年都是這樣。當然,我們不能隻看到從事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利潤很高,潘仁照曾經遭遇到的困難和損失也有不少。比如說,他的蝦苗是從海南通過飛機空運過來的,要是運氣不好趕上飛機誤點,損失可能一下子就會達到幾十萬元。
潘仁照:困難是經常碰到的呀,比如我昨天下午就遇到難題了,平時這個苗種從海南飛機運過來總是安全的,但昨天寧波下了幾滴雨,打個雷,它飛到寧波了降不下來,隻能到杭州機場暫停一下,誤機誤了兩個多小時,一誤機的話,我十幾萬元又要泡湯了。這樣的遭遇是很多很多的。
記者:最大的難題就是一定要確保蝦苗的新鮮,要成活,是吧?
潘仁照:對,天氣等各個方麵的影響因素很多。另外我們的技術要不斷更新,人家還沒有做到的我們要去做,這絕對是有點難度的。雖然困難重重,但潘仁照還是義無反顧。通過努力,目前他所有大棚的地下都鋪設了供暖管道,實現了產業的專業化和現代化,預計2011年的收入可達600萬元,利潤300萬元。
記者:下一步你有什麼新的打算?
潘仁照:下半年要用兩層大棚,做到一年四季養蝦,我們8月份就要開始做了。
記者:為什麼要擴大這個規模?
潘仁照:很多時候你安於現狀,不比人家先走一步的話,就會步步落後,處處被動,想深入發展就是一句空話了。【點評】先走一步,步步領先,處處主動。無論是技術更新,還是市場開拓,都是同樣道理。
潘仁照:我們從3月份開始到11月份,是養蝦為主的,養過蝦的土地有汙漬和糞便,時間長了就不幹淨,那麼我種上無公害蔬菜,草也好,菜也好,可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全部洗清,也不用去施肥。大棚裏麵特別是到了冬天,也不用打農藥,這就是無公害了。我們的產品拿到寧波也好,杭州也好,檢測都是打鉤的,我沒有添加任何東西。潘仁照自豪地告訴記者,從2010年11月開始,在對蝦起捕後的600畝蝦塘內種植牧草和蔬菜,並在塘底放養1.5萬隻大白鵝,一季就增收40多萬元。利用蝦塘淤泥種草,草喂鵝,鵝糞又成為蝦的飼料,這樣一來,既利用了廢物,又改善了環境,也是我市循環農業的一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