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訓練營 讀後有感(3 / 3)

我想呀,想呀:平時的我總是寫一些老掉牙的東西,而莫泊桑卻能在一株綠樹上有很多新發現,真佩服他那驚人的觀察力。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可我隻能大概地描述;天下沒有兩株一樣的稻草,可我卻隻能粗略地觀察。記得“非典”時期,我在市政府廣場上溜旱冰,我隻顧痛快地玩,並沒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更沒有發現任何問題。等到寫作文時,卻又挖空心思也想不出好詞來。這時,媽媽告訴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非典”時期與平常廣場上的人的活動有什麼不同。我茅塞頓開,明白了隻有善於觀察才能有所發現。

我繼續想呀,想呀:難道莫泊桑有特異功能嗎?不!蘋果從樹上落下司空見慣,但為什麼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記得老師說過:“土地需要辛勤耕耘,知識需要反複探索。”觀察好比是人的“第三隻眼睛”,以後我也要裝上它,用第三隻眼睛看世界,成為文學大海中的“孫悟空”。

指導老師 郭根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讀與感有機結合。由莫泊桑拜師學觀察,積累寫作素材,聯係自己不善於觀察的經曆,談了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行文的過程中,小作者緊扣觀察這一中心,把記敘、議論與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一點是十分可貴的。

換個角度看事物——讀《普羅米修斯盜火》有感

南京市大廠區實驗小學 徐夢迪

古希臘神話中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是一個既善良,又勇敢的神。他為人類盜取了天火,受到主神宙斯的懲罰。在宙斯眼裏,他觸犯天規,是個壞神,當然應受懲罰;而在人們眼裏,他卻是個善良、勇敢、極富正義感的聖神,受到無數人的敬仰。你看,同一個神,不同的人會對他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再來看看“盜”字,我們通常稱那些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為“盜”。而普羅米修斯這位曾給人間帶來聖火的神,我們也稱他為“盜”。普羅米修斯是為他人而“盜”,為他人的幸福而甘願被罰,這樣的“盜”,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你看,同一個“盜”字,用在不同人身上,它的意義就完全不一樣!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個“花與刺”的小故事。在一個玫瑰花園裏,花兒競相開放,紅的、黃的、白的、粉的……蝴蝶、蜜蜂都飛來了,傳花粉,送花蜜,不時飄來陣陣芳香。啊,真美!所有從這裏路過的人,都情不自禁地這麼讚歎。可是有一天,一個小女孩從這兒路過,她卻說這一切並不美。為什麼?因為她隻看到了玫瑰花下的許多小刺。

世界上的事物就是這樣的,無論對與錯、好與壞、美與醜,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它時,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與看法,這就像大文豪蘇東坡說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

指導老師 林春曹

這是一篇讀後感,但又不同於一般的讀後感,小作者選取的角度很獨特。她由宙斯和人們對普羅米修斯的不同看法提出話題,再談到同一個“盜”字,可以用在不同人的身上,其意義不一樣;然後巧妙地引出了“花與刺”的小故事;最後自然地得出了: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結論與看法也不同這一感受。小作者善讀、善思、善取材,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寫出了一篇蘊含著辯證法哲學觀的讀後感。

從小到大,你都讀過哪些經典名著,讀過之後有哪些收獲和感想呢?寫一篇讀後感,與我們一同分享你的閱讀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