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係全文,尤其是最後三句,不難看出,作者想說的還有:一年一度,江南岸有了變化,一片盎然春意,充滿了歡樂美好的氣氛。可是,我官居外地,又過了一年,現在離家已不遠,“隻隔數重山”了,卻不知何年何月何時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去過那如江南一樣富有生氣的美好生活呢?悠悠思鄉懷親之情躍然紙上。“綠”字之妙,不言而喻。
據《容齋續筆》等資料記載,這一句中,王安石開始並不是用“綠”
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過”,再用“入”和“滿”字,經過十幾次的改動,最後從“春風何時至,又綠湖上出”和王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幾句詩中得到啟發,才用了這個“綠”字。這首詩流傳至今,不能不說和“綠”字的錘煉運用有極大的關係。
在遣詞造句方麵,近代文人更不乏其例。魯迅的《五律·無題》
一詩中“風流一浩蕩,花樹已蕭森”中的“已”字,從初稿到定稿,曆時四年,其中甘苦,自不待言。臧克家30年代的名篇《難民》中,“黃昏還沒有溶盡歸鴉的翅膀”一句,其中“溶盡”一詞曾數次改動,先後寫作“消逝”“隱去”“吞沒”等詞語,最後經反複推敲才定為“溶盡”一詞。
這簡直是在“煉意”。讀毛澤東同誌的詩章《賀新郎·讀史》手跡,我們發現他老人家自己改動了五個字:“流遍了,郊原血”的“流”,原為“灑”;“一篇讀罷頭飛雪”的“篇”原為“遍”;“天涯過客”的“涯”,原來是“涯”,後改為“窮”,又圈去,複改為“涯”;“但記得斑斑點點”的“記”,原是“憶”;“歌來竟”的“竟”原是“盡”。
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一字未安細推敲”。
很多小朋友在作文時,往往一氣嗬成不再認真修改,有的用字不準,有的詞意不當,有的修辭不通,有的語法錯誤。諸如此類的毛病,多讀多改幾遍後,大都能改好,希望同學們在作文時,細琢磨,多推敲,盡量做到“語不達意誓不休”!
進入寫作情境
山東省張在軍李誌剛
巴爾紮克是法國著名作家,他一生寫了99部小說,尤其是他寫的《人間喜劇》更是為人們所喜愛。
有一回,幾位朋友應邀到巴爾紮克家,剛到他家門口,就聽到屋裏傳出激烈的爭吵聲。“滾出去,你快給我滾!我再也不願看到你這張嘴臉,你這個卑鄙無恥的小人!”朋友們聽出是巴爾紮克憤怒的聲音。“你這個流氓,惡棍,我要給你點顏色瞧瞧!”又是巴爾紮克的怒吼聲。聽聲音,巴爾紮克已忍無可忍到了極點。門外的朋友進退兩難,他們都了解巴爾紮克的性格,一旦發起脾氣來,總是暴跳如雷,不留情麵。可是見麵時間是約定好的,不進去又不禮貌。有位朋友說:
聯係全文,尤其是最後三句,不難看出,作者想說的還有:一年一度,江南岸有了變化,一片盎然春意,充滿了歡樂美好的氣氛。可是,我官居外地,又過了一年,現在離家已不遠,“隻隔數重山”了,卻不知何年何月何時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去過那如江南一樣富有生氣的美好生活呢?悠悠思鄉懷親之情躍然紙上。“綠”字之妙,不言而喻。
據《容齋續筆》等資料記載,這一句中,王安石開始並不是用“綠”
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過”,再用“入”和“滿”字,經過十幾次的改動,最後從“春風何時至,又綠湖上出”和王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幾句詩中得到啟發,才用了這個“綠”字。這首詩流傳至今,不能不說和“綠”字的錘煉運用有極大的關係。
在遣詞造句方麵,近代文人更不乏其例。魯迅的《五律·無題》
一詩中“風流一浩蕩,花樹已蕭森”中的“已”字,從初稿到定稿,曆時四年,其中甘苦,自不待言。臧克家30年代的名篇《難民》中,“黃昏還沒有溶盡歸鴉的翅膀”一句,其中“溶盡”一詞曾數次改動,先後寫作“消逝”“隱去”“吞沒”等詞語,最後經反複推敲才定為“溶盡”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