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過去了,梨樹上滿了綠葉,可是並沒有長出鴨梨,小貓又有點失望了。
秋天到了,小貓更加失望了。
咳,我幹脆種葡萄吧。小貓正準備把小樹砍倒,大象爺爺來了。他對小貓說:“種果樹可不能太性急啊,要有耐性,哪有當年種樹就當年結果的呢。急於求成,最終將是一事無成啊。”
小貓終於明白了。
小貓開始耐心地為這十棵樹梨樹澆水、上肥、鋤草,再不象以前那樣著急了,而是一年一年耐心地幹著。
五年過去了,樹上終於結出了黃黃的大鴨梨。小貓真高興啊,連忙把小動物們都叫來了,大夥吃著甜甜的鴨梨,都誇獎小貓。
小貓笑了。
詢問孩子:急於求成的故事和你的生活有關嗎?你是不是也有這個不良習慣呢?
[七天計劃]
周一:指導孩子穿衣服,引導孩子認識處理這種的事情,定要遵循先後次序。吃飯的先後次序等等。
周二:孩子自己穿衣服,體會按順序、有條理做事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孩子做得正確,給予肯定、鼓勵。
周三:講故事,和孩子一起議論故事內容。如,小猴掃房子,先擦桌、後掃地,再掃房頂有什麼不好?應該怎樣做才合理。讓孩子自己談體會,表示今後怎麼辦。
周四:給孩子安排活動內容。如收拾玩具以及學習用品,觀察孩子做事能力。重點檢查孩子的做事情的組織能力。
周五:遊戲。媽媽和孩子一起玩,也可以幾個夥伴一起玩。比賽“看誰快”,五塊積木搭房子,終點為娃娃穿衣,再返回。檢驗孩子做事能力及克服做事的毛病,體驗成功感受。
周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整天的事情家長都不要幫忙。如穿衣、疊被、收拾玩具、圖書、吃飯等等。觀察孩子處理的能力,及時進行表揚。
周日:安排孩子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彙報成績。彙報的時候注意孩子的邏輯能力和總結能力。讓孩子寫關於改正不良習慣的作文。
(家長可根據孩子具體情況按七天計劃思路添加、更改、重複有關內容)
[家長必知]
運用比賽的手段,克服孩子做事貪玩的習慣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隻是在完成比賽活動的內容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一種是孩子沒有經驗,方法不多,且容易慌亂,匆忙中出現差錯。第二種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孩子的機體發育尚未完成,特別是小肌肉群的操作活動能力,如扣扣子、係帶子、撿豆子等手指細小的操作活動,完成就有困難,凡比賽內容涉及上述種種,手指活動精細難度大就會出現毛病。此外,孩子四肢活動能力有一定限度,當孩子跑起來,我們會看到下肢大腿部分擺動不大,靠小腿活動,因此邁出步幅不大。上肢動作,大臂擺動較小,靠小臂在腰間兩側小幅度擺動,因此,動作既不敏捷又不協調,給人以“稚拙”的感覺。以此分析孩子做事動作不甚利落。又在“好勝心強”的心理支持下,急於爭得好成績,而自身能力不及,常“惹出亂子”。
家長教會孩子做事方法,培養做事能力,為日後學習、工作做準備,是教育的二項內容。教什麼和怎樣教,是進行這項工作之前家長應該考慮到的問題。比如,從小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這種能力的培養,利於孩子思維條理性的形成。(思維的條理性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其重要性不能忽視。要教孩子做事有順序,即有先有後,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做事的順序性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有一首兒童歌曲中的歌詞是這樣的:先穿衣,後穿襪,然後洗臉把牙刷。其中的寓意很清楚。如,穿衣服,要有合理的安排,(即順序性),先穿什麼,後穿什麼,在順序性上有內在關係,反其道必不成行。又如打掃房間,要先開窗,後掃地再擦抹桌椅……,類似事情的處理,對孩子滲透“順理才能成章”的意識。時間長了,孩子會理解其含義,逐漸形成做事“順序性”的概念。
動作的內化是思維。做事的動作與活動的條理,逐漸轉化為思維的條理性。孩子做事有這種思想做指導,又學會了做事方法,急於求成的習慣會逐漸改善。
一天天過去了,梨樹上滿了綠葉,可是並沒有長出鴨梨,小貓又有點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