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村上春樹-->尋羊冒險記-->總序 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及真藝術魅力

總序 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及真藝術魅力

林少華

在日本當代作家中,村上春樹的確是個不同凡響的存在,一顆文學奇星。短短十幾年時間裏,他的作品便風行東流列島。出版社為他出了專集,雜誌出了專號,書店設了專櫃,每出一本書,銷量少則10萬,多則上百萬冊。其中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冊銷出700餘萬冊(1996年統計)。日本人口為我國的十分之一,就是說此書幾乎每15人便擁有一冊。以純文學類小說而言,這絕對不是普通數字。在日本以往的小說銷售記錄中,司馬遼大郎的曆史小說《項羽和劉邦》230萬冊,最高;其次是渡邊淳一的大眾小說《化身》,147萬冊。而《挪威的森林》遠遠超過了這個記錄,在以青年為主體的廣大讀者中引起前所未有的反響,甚至出現了“村上春樹現象”。不少文學評論家、大學教授以及學術性刊物都撰寫或發表了關於村上研究的專論。據《國文學》雜誌統計,截至1995年3月,關於村上研究己出專著9種,雜誌特集5種,收論文111篇,加上散見於報刊的以及這兩年新的研究成果(如1997年5月小學館《群像日本作家之二十六·村上春樹》所收20餘篇論文和1997年12月吉田春生的專著《村上春樹的轉變》),現在當然不止此數。

並且,村上春樹的影響已不限於日本國內。美國翻譯並發行了《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短篇集《象的失蹤》以及《國境南·太陽西》、《奇鳥行狀記》,幾乎包括了其主要作品。無論質量還是發行量都堪稱全美首屈一指的文藝刊物《紐約人》(《New Yorker》也刊載了其數篇短篇小說的英譯本。據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係教授Hosea Hirata介紹,“還沒有像村上春樹這樣作品被如此徹底翻譯成英文的日本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也隻能遠遠望其項背。

德國翻譯了《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部長篇和《象的失蹤》、《再襲麵包店》等六七個短篇,引起了善意的反響,各大報紙都發了書評予以讚賞。德國日本研究所的Jurgen Staalph認為其原因在於“村上春樹提供了性質上同德國人以往所知道的日本完全不同的東西”,村上春樹的長短篇“簡直像乘過山車一樣,時而電光石火般一瀉而下,時而以柔和恨鬱的速度緩緩迂回上升。極盡想入非非之能事,語調卻又那樣淡靜,淋漓酣暢地揮灑著來去無蹤的睿智的火花。不時令人啞然的新鮮的隱喻又織就極其斑斕的色彩”。

在韓國,村上的主要作品大多被翻譯出版,其中《挪威的森林》和《且聽風吟》不止由一家出版社亦不止一次出版。漢城壇國大學副教授金順子撰文說目前村上春樹是韓國最受歡迎的作家。關於其原因,“一是由於較之大江健三郎的東西更引人入勝,二是‘日本小說’感淡薄”,“三是村上春樹作品中蕩漾的空虛感、失落感引起讀者的共鳴”。

近至我國港台地區,“村上熱”仍在升溫。在台灣,村上的中長篇小說幾乎全部翻譯過來,由台北的城鄉出版社、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和可築書房等相繼出版。《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的讀書周刊都曾發表長篇書評。被視為村上作品的若幹特點[如“物質化傾向(拜物)、虛化式的預言以及百貨公司式的當代生活場景”]均有台灣作家追隨和模仿。當地出版商認為村上永遠是“書市最佳票房”,因為“他的神秘力量似乎讓讀者現在所處的時空的無聊感正常化起來,讀完後有一種虛脫……甚至身邊的物質也頓時變得清晰”。(《中華讀書報》199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