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的性格和我母親不一樣,感情不易外露,比較內向,但是精明能幹,方圓幾十裏都很尊重他。他待人很和善,村子裏的人都管他叫“敏先生”。誰家困難交不起租子,跟他講了,他也不多說什麼,就是“嗯”一聲,就算同意了。有時村子裏或者本村與鄰村之間發生糾紛、械鬥,也都是找他出麵調解。
老家的房子很大,是一個三進的大院子,每一進都有一道門、一個院落。過年的時候,鞭炮一道門一道門地放。二道門的庭院裏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樹,家塾就設在二道門的院子裏。我們這個大家庭中孩子多,我的上麵有兩個姐姐,下麵有弟弟、妹妹,還有三叔的幾個孩子,我的堂弟堂妹,都在家塾中念書。誰的書念得好,老師就用紅紙寫一個“賞”字,回家貼在屋子裏,吃飯的時候賞一個荷包蛋。三道門裏麵才是居住的地方,有天井、正房、廂房,也有樓,用來堆放雜物的。最後是倉庫,那時家裏做煙葉生意,請了幾個長工,曬煙葉、打捆等等都在那裏進行。我小時候玩耍就在這個大院裏。我10歲那年過暑假,四叔從北京回家結婚,完婚後回京,我就跟隨他們到了北京。那是1927年。
我離家的那天早上,媽媽早早起來,特意給我衝了一碗蛋花,送我起程。那時正是夏秋之交,天氣還沒有涼爽下來,四叔、四嬸和我,踏著早晨的露水上路了。四叔走在前麵,四嬸坐著雞公車(一種手推獨輪車,推起來吱扭吱扭地叫),我跟在車子後麵,興奮得很,絲毫沒有依依不舍的留戀之情。四嬸的娘家在饒州城裏開金銀首飾店,我們在四嬸娘家稍事停留,又去看望了祖父,就到碼頭坐小火輪去南昌。因為我還是個孩子,長得不高,四叔沒有給我買票。四嬸睡在高鋪,查票的時候,我就躲在四嬸鋪位的裏麵。到了南昌,換乘火車到九江,一路風塵,抵達北京。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回過江西老家了。
到了北京,我自然就住在大伯父家裏。伯父是海關稅務司的幫辦,每天用過早餐,就坐著黃包車去上班——有輛黃包車固定守候在門口。伯父很嚴肅,不苟言笑,我們兄弟幾個都怕他。他吃早飯時,我們就在一邊看書,(祖父要求我們背《古文觀止》,什麼《祭十二郎文》、《陳情表》等等)這時候我的心思往往不在書上,而是數著伯父一共吃了多少顆花生米。棲鳳樓的房子是一個四合院,北屋住著一家姓莊的,也是海關職員;東屋有三間,姑姑、嬸嬸、姐姐她們住;西屋是我們兄弟仨與伯父伯母。北京的這個家,人丁也不少:伯父有四個孩子,長於我的有一個姐姐、兩個哥哥——大哥貽祥、二哥楚祥,還有一個四弟叫嶽祥。我們兄弟大排行,我原名叫芝祥,是老三。大哥那時正在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書。還有一個姑姑也住在這裏,在衛生學校學助產。家裏雇有一位女傭,那時叫“老媽子”。四叔不住家,住在學校,但四嬸住在家裏。
我父親的性格和我母親不一樣,感情不易外露,比較內向,但是精明能幹,方圓幾十裏都很尊重他。他待人很和善,村子裏的人都管他叫“敏先生”。誰家困難交不起租子,跟他講了,他也不多說什麼,就是“嗯”一聲,就算同意了。有時村子裏或者本村與鄰村之間發生糾紛、械鬥,也都是找他出麵調解。
老家的房子很大,是一個三進的大院子,每一進都有一道門、一個院落。過年的時候,鞭炮一道門一道門地放。二道門的庭院裏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樹,家塾就設在二道門的院子裏。我們這個大家庭中孩子多,我的上麵有兩個姐姐,下麵有弟弟、妹妹,還有三叔的幾個孩子,我的堂弟堂妹,都在家塾中念書。誰的書念得好,老師就用紅紙寫一個“賞”字,回家貼在屋子裏,吃飯的時候賞一個荷包蛋。三道門裏麵才是居住的地方,有天井、正房、廂房,也有樓,用來堆放雜物的。最後是倉庫,那時家裏做煙葉生意,請了幾個長工,曬煙葉、打捆等等都在那裏進行。我小時候玩耍就在這個大院裏。我10歲那年過暑假,四叔從北京回家結婚,完婚後回京,我就跟隨他們到了北京。那是1927年。
我離家的那天早上,媽媽早早起來,特意給我衝了一碗蛋花,送我起程。那時正是夏秋之交,天氣還沒有涼爽下來,四叔、四嬸和我,踏著早晨的露水上路了。四叔走在前麵,四嬸坐著雞公車(一種手推獨輪車,推起來吱扭吱扭地叫),我跟在車子後麵,興奮得很,絲毫沒有依依不舍的留戀之情。四嬸的娘家在饒州城裏開金銀首飾店,我們在四嬸娘家稍事停留,又去看望了祖父,就到碼頭坐小火輪去南昌。因為我還是個孩子,長得不高,四叔沒有給我買票。四嬸睡在高鋪,查票的時候,我就躲在四嬸鋪位的裏麵。到了南昌,換乘火車到九江,一路風塵,抵達北京。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回過江西老家了。
到了北京,我自然就住在大伯父家裏。伯父是海關稅務司的幫辦,每天用過早餐,就坐著黃包車去上班——有輛黃包車固定守候在門口。伯父很嚴肅,不苟言笑,我們兄弟幾個都怕他。他吃早飯時,我們就在一邊看書,(祖父要求我們背《古文觀止》,什麼《祭十二郎文》、《陳情表》等等)這時候我的心思往往不在書上,而是數著伯父一共吃了多少顆花生米。棲鳳樓的房子是一個四合院,北屋住著一家姓莊的,也是海關職員;東屋有三間,姑姑、嬸嬸、姐姐她們住;西屋是我們兄弟仨與伯父伯母。北京的這個家,人丁也不少:伯父有四個孩子,長於我的有一個姐姐、兩個哥哥——大哥貽祥、二哥楚祥,還有一個四弟叫嶽祥。我們兄弟大排行,我原名叫芝祥,是老三。大哥那時正在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書。還有一個姑姑也住在這裏,在衛生學校學助產。家裏雇有一位女傭,那時叫“老媽子”。四叔不住家,住在學校,但四嬸住在家裏。
我插班到北師附屬小學學習,學校在東單象鼻子中坑,離家很近。中午回家吃飯,我在路上一邊走一邊看《水滸》。那時學製是初小四年,高小兩年。我插班進三年級,讀了半年,就跳到高小一年級。北京比起饒州城來天地更大,新奇的事更多,那時我已過了10歲,開始懂一點事了。有兩件事印象很深,一件是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被北洋軍閥殺害;另一件是在同年5月間學校舉行國恥紀念周,我們穿著製服,戴著黑紗,唱的歌我現在還記得:“悲哉慘哉,二十一款,倭奴趁火為災,四百兆,同聲哀,敵愾同仇毋怠,須知國破家何在……出力複出財,揮戈終退日,會看五色旗飄揚異彩!”紀念周的內容有紀念“五卅”,1928年的濟南慘案,日本帝國主義殺我外交官蔡公時,屠殺濟南平民。日本在皇姑屯炸死張作霖也在那一年。北京燈市口中學校長叫高仁山,在學校實行道爾頓學分製,我二哥楚祥就在這個學校上學。高仁山是個共產黨員,也是在1927年或1928年被軍閥逮捕槍殺了。那時北京有個《順天時報》,日本人辦的,家裏訂了這張報。1927年大革命,報上登過蔣介石的照片。我剛到北京時,北京流行的歌曲是:“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學校裏則唱的是《葡萄仙子》,哼的是《梅花三弄》。40年後我被關在秦城監獄時,常常想起這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