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節(3 / 3)

綠袍老祖見見尚和陽沒說兩句,那喜歡先自樂觀結局,分配戰果的習性又露了出來。也不在意,微笑不語,算是讚同了他的說法。

血神君雖然未曾聽過俠僧軼凡的名號,想來乃是後輩,又是綠袍所薦,想必應該是手到擒來之舉,不足為慮。

第四章 三遊洞

於長江北岸、三峽洞口,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陵”得名。清朝雍正一十三年,改稱為“宜昌”,取“宜於昌盛”之意。

の思の兔の網の

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十四裏許,位於西陵山北峰峭壁之上,背靠西陵峽口,麵臨下牢溪。洞內地勢險峻,形如蓮蓬,深約十丈,寬有七丈,高近三丈。洞中岩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有似圓若方的鍾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後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於外。後室頂部空圓若懸鍾,以石投擊,其聲如鍾,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說。

三遊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擊,飛珠濺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西眺可見大江雄姿;在那峰巒疊嶂之中,長江像一把利斧,辟開一線通道,直瀉西陵峽口,激流咆哮,破門而出,流經三遊洞旁,則水勢轉平,江麵豁然開闊,呈現險夷交替之奇觀。

洞門卷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

凍雨霏霏半成霜,遊人屐冷蒼苔滑。

不辭攜被岩底眠,洞口雲深夜無月。

此等妙語文章便是前人描述三遊洞的綺麗瑰姿,此洞自古更有“幻境”之稱,故而來此遊曆的曆代文人墨客,絡繹不絕。並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刻於石壁之上。

時值隆冬,這日下午,日落半腰,紅霞映照,襯著西陵山樹木枯黃,蕭蕭羅瑟之韻,徜徉四間。此刻雖未大雪飄零,但也見江上浮水凝冰。罕見有人出門,無不在家生火取暖,以盡寒冬之意。偶見有小船劃過江麵,那也是捂得嚴嚴實實的。生怕那冷冽地寒風,從縫隙中悄悄鑽了進來。與往日橫江百渡,文人絡繹的場景,實在可不同日而語。

那平日裏多有歡歌樂語的三遊洞。也迎來來了那份一年中難得的安詳寧謐,在四外寒風中,顯得格外的清幽而又不俗。

一陣嘻嘻哈哈的歡聲笑語,回蕩在山林之間。打破了原屬安詳的境況。循聲而望,赫然可見三個人影,緩緩地踏步在陡危的小道。依欄而上。看樣子。其目的地正是三遊洞。想來是老天不願此處勝境如此孤單地渡過寒冬,又或是不願給予它這份靜謐。

這三位不速之客。乃是一少二小,看去就好似富人家的少爺帶著兩位弟弟出行遊玩一般。但轉念一想,這等寒冬時節,西陵山幾乎人跡罕至,又從哪裏冒出來這三個遊人,更何況其中還有兩個是未曾成年的童子,一個看去已有十一二歲也就罷了,另外一個赫然近隻七八歲的光景,家裏大人又怎麼可能放心,任其肆意此地遊玩。

尤其還有一樁不可思議之處,這三人,無論年齡大小,全都身穿一身極為單薄地衣裳。少年穿的是件本該是春季穿的長衫,而兩個童子就更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