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牧羊式教育VS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本積累教育(1 / 1)

田園牧羊式教育VS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本積累教育

工業經濟早就毀壞了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可當人類社會已經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時候,中國的大學校園裏卻還是一派田園風光。大學生們千辛萬苦,闖過了高考的獨木橋,來到大學的校園後,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大群綿羊中的一隻,悠閑地徜徉在草地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吃,牧羊人要麼不存在(想想看一年裏你能跟那些有聲望的教授說上幾句話),要麼他不管你的營養問題而隻是教你要服從各種規矩~—如果你幸運,來到比如北京大學這樣一片比較肥美的草地上,也許四年裏你在漫不經心中也能吃到一些嫩草,但假如你所在的地方太貧瘠,或者你又不幸地被傳染上了厭食症,那四年下來,你會發現自己比四年前還要瘦骨嶙峋。

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必須改變傳統牧羊式的教育方法:那種放任學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的方法,美名其日是自由發展’,其實也可以說是不負責任。倒退十年,這種方法也許還可以接受,因為那個時候大學裏的智力水平遠遠高於中國社會的其他組織,無論學生在大學裏獲得了什麼,都會超過社會平均水平。可近十年間滄海桑田,一方麵國門打開,外來知識迅速進入,使得社會對學生知識水平的要求突飛猛進,達到了“國際水準”;而另一方麵,社會經濟發展的迅速和大學裏教授的知識相對緩慢的更新,使得大學能夠提供的智力資源比起社會的需要而言,已經不具有任何優勢。

這種說法並不是危言聳聽。舉個例子來說,十年前中國銀行總行的一位高級經理的學曆水平可能隻有大專,也隻需要大專;而今天,你會發現在這個層次上的經理大多擁有博士學位和海外教育的經曆,而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幾乎都是你在課本和學術論文中無法碰到的。更重要的是,全世界範圍內都已經公認,某些私人部門提供的培訓和教育的質量大大起過了傳統的大學,比如說你在Mckinsey谘詢公司工作了三年後,人們會說你graduatefromMckinsey(從Mckinsey畢業),並且會認為你過去的三年受到的訓練甚至優於一個三年的Ph.D學位。

我並沒有絲毫貶低大學與大學教育的企圖,作為社會中提供高等教育的最成熟的機構,大學的功能不可取代。但是大學教育必須和社會的需要接軌。高度複雜的知識經濟體係對個人的要求已經變成了“資本化”的要求,人力資本成為了經濟體係判斷、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資本”的特質是創造出額外的價值,一個“人力資本”高的個體,在任何組織和社群中能帶來和創造的價值都高。而大學,理應在學生人力資本方麵加強培養,這意味著重新組織教學的課程、流程、模式,同時也意味著,學生作為積累自身humancapital的主體,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