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磨礪

這些個人的發展曆程,也許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我還在嚐試,或許我會終生嚐試。我的大學,我的人生實驗室,還在繼續。

教育是一個不斷磨礪自我的過程。過去這幾年的經曆,使我感悟到了一些新的、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內容:

做事先做人。如果說做事情是在搭一座金字塔,那麼做人這部分就是金字塔的底座部分。如果底座不穩、不大,那麼這座金字塔就難以搭高、搭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的導師吳誌攀老師曾經跟我分析過,其實一個人的成功,500h靠自己的努力,另外50%靠的是身邊的人的幫助。這些幫助不是單指借錢、救命這些事情,還包括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事情:朋友們願不願意和你聊天,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心得;老師和領導願不願意對你額外地指點一下;合作夥伴願不願意百分之百地和你一起努力;甚至你的愛人是不是願意和你一起經曆低潮和磨難,而不放棄你……這些事情的背後,其實都很簡單,就是你是否是個好人,是否是個能讓別人願意幫助你的人,是否是個值得別人幫助你的人……中國哲學中至高的境界“內聖外王”,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做個好人,聽上去很簡單,但是在現在這個越來越急功近利、人心越來越浮躁的年代,要做到這一點,可能並不容易。好人有時候需要比壞人更“狡猾”,好人要付出的努力,一定比壞人要多得多,好人要抵抗的誘惑,也要多得多。唯一的辦法,隻在自我的持續磨礪。

優秀是優秀者的“黃金甲”。在我工作和創業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成功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如果一定要在他們的身上找到一些共同點的話,我居然隻能找到一點:就是他們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其實並不“優秀”,並不是老師、家長和同學眼中令人羨慕的學習優異的模範學生。

在美國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AstudentsworkforCstudents,BstudentsworkforgOvernment"。意思是當時在學校裏功課都得A的學生後來都在給當時得C的學生打工。而中間的得B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在為政府工作。這句話的來曆據說還有科學的調查數據支持,許多一直得A的學生,畢業後直接被一流的大公司錄取,最後一直在公司中打工。而許多讀書的時候得C的同學,卻反而傾向於自己創業,最終許多大公司就是這樣誕生的,所以最後,A學生都在為C學生打工。

在中國其實也有這樣的社會情況。許多從小在讚美聲中一帆風順長大的人,不知不覺地都走上一條穩妥、安全的道路: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最好的單位—~最快的提升,等等。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反而可能放棄了一些自己開創事業的機會,或者一些看起來風險太大但是潛在收益也可能很大的事業選擇。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任何非“最好”的選擇,都意味著巨大的機會成本。

相反,那些一直以來沒有這麼優秀的學生,由於沒有承載太多的社會期望,也沒有相比之下巨大的機會成本,所以反而敢於選擇一些在短期看起來前景不明朗,但是長期卻產生了更大收益的道路。所以,我認為一貫的優秀,其實也可能是優秀者的“黃金甲”。黃金做成的盔甲,看上去讓人羨慕,也有非常好的防禦能力,令人有安全感。但是在一些需要奔跑、跳躍,甚至飛翔的時刻,卻可能使你失去靈活,失去衝動,失去冒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