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在我看來,其中“優秀”的學生太多,“滿校盡帶黃金甲”,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尤其需要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先放下你的“黃金甲”,再來做選擇如何?
培養專業主義精神。在我出版的前兩本書中曾經認為,未來中國大學生的競爭會越來越向著“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兩種趨勢展開,一方麵,英文能力、對外交流能力、對國際變化大趨勢的了解,成為競爭不可或缺的基礎;另一方麵,當大家都能拿出沒有錯別字的英文簡曆,能夠用流利的英文在麵試中侃侃而談的時候,這個時候競爭的層麵就從“形式上的國際化”,轉移到“實質上的本土化”了:誰更加了解中國的國情,誰對解決在中國發生的具體問題更有經驗和心得,誰積累的中國本土社會中的人脈和關係更雄厚……這些將成為競爭中真正的焦點。
四年之後再來看,還是被我準確的預言了。至少在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裏,學生們競爭的焦點已經從國際化過渡到本土化,這種競爭正如火如荼,而這也影響了許多校園的文化和大學生的行為模式。
那麼下一個競爭的焦點會向什麼方向轉移呢?我再繼續故作高深地預言一句:那就是你的專業主義精神。
在中文語境中,專業主義是一個新詞。日本的學者和思想家大前研一先生有一本著作就叫做《專業主義》,拜讀之後,我覺得和我的理解還有些不同的地方。
我理解的專業主義,是一種做事認真,對自己的工作有責任感和榮譽感,對自己所做的事業,無論是多麼瑣碎,多麼卑微,但是同樣有無比虔誠、投入和負責的態度。這樣一種態度,在西方的教育體係下出來的人和在西方的工作製度下成長起來的人身上,比較容易見到。但是,我們中國的大學教育卻很少教給我們這個。
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往根上說,其實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和哲學裏,有特別多的變通、靈活、隨意的思想和表達方式,中文本身又是一種彈性很大、比較模糊的語言,在這樣的哲學和語言的影響下,中國人做事情往往非常隨意,不規範,並且缺乏嚴格的自我要求,因而做事情的結果和有專業精神的人做出來的結果相比,有時候相差很大。
這一點,我在自己創業的過程中,無論是組建團隊,還是麵試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有深刻的體會:在中國,頭腦靈活的聰明人很多,但是踏踏實實做事情,有專業主義精神的人,真的不多。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從事的工作讓我們“屈才”,我們沒有熱愛,沒有忠誠,沒有歸屬感,於是,我們也就沒有了那種隻屬於專業人士的成就感。
大學之後再看大學,其實覺得,完美的大學也許存在,完美的教育卻很難追求到。因為,大學隻有短短的幾年,而教育卻勢必要貫穿我們終生。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不學習,必落後,或者進一步說,不創新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必落後。
我也希望,各位在追求了完美的大學教育後,繼續努力,追求完美的終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