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嶽飛是一麵愛國主義的旗幟,代代相傳;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嶽飛又是一座精忠報國的豐碑,四海傳頌……他的文韜武略,他的高風亮節,他的浩然正氣以及舉世無雙的嶽母刺字,震古爍今的名詞《滿江紅》等,都定格在全國各民族人民代代傳頌的記憶中。他與中華民族的曆史精英一起進入了千家萬戶,成為有口皆碑的曆史巨人。
嶽飛是中國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南宋以後的八百多年中,贏得從最高統治者到廣大知識分子、一直到最下層的普通老百姓的最廣泛階層的普遍熱愛和崇敬。特別是每當外敵入侵、國難當頭的危急關頭,一曲《滿江紅》曾經激勵過多少熱血男兒獻身彊場、報效祖國。他那“盡忠報國”的愛國統一言行;他那“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的為官主張;他那“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的嚴明軍紀;他那“北虜未滅何以為家”的高尚情操;他那麵對權貴的誣陷寧死不屈心昭天日的高風亮節;他那教子女從嚴、待父母至孝的家教及孝道等,都是嶽飛精神的具體體現。毫無疑問,正是這種嶽飛精神,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構成了中華民族優秀精神遺產的一部分,並使嶽飛的英名及業績,曆經八百多年而盛傳不衰,歲月的衝擊不能磨損,政治風雨難以摧毀,因為它代表著我們民族傳統的浩然正氣,代表著我們先人優秀的情操和素質。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麵對八百多年來無數仁人誌士的崇敬,嶽飛當之無愧。戰爭年代的“精忠報國”,就是反抗外來侵略,解放人民於戰火蹂躪中的精神支撐;和平年代的“精忠報國”,就是如何建設好我們的國家,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的思想激勵。
偉人毛澤東,非常敬重嶽飛的民族氣節和文韜武略。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流域,回京途經民族英雄嶽飛的故裏——河南湯陰縣,下車觀看“嶽忠武王故裏碑”,詢問了嶽廟及嶽飛後裔的有關情況,對嶽廟文物古跡的保護作了重要指示。1979年,葉劍英委員長為杭州嶽王廟題匾《心昭天日》,並批示“國花百萬修嶽廟重在教育後代”。1983年2月12日,鄧小平同誌帶領家人和隨行人員參觀了杭州嶽王廟,並教育外孫和隨行人員要像嶽飛那樣精忠報國。江澤民主席在部分駐外使節形勢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也論及嶽飛“精忠報國”和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胡綿濤總書記號召國人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並在黨的十七大上明確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奮鬥目標。嶽飛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倍加珍惜與宏揚。
中央央黨校副校長 王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