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於嶽飛(1 / 2)

千百年來,嶽飛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是最傑出的民族英雄,愛國的英勇不屈的象征。

宋史中對這位傑出人物的記述,因受其作者本身局限,及秦檜奸黨長期專權,有關嶽飛戰功的官方記載盡被銷毀,大量私家筆記,因懼禍亦多不存。致後世作史者無法較完全、真實、確當地加以記述、評價,這是很遺憾的。

嶽飛生當家國淪喪之日,民遭大苦大難之時,作為救國救民的中流砥柱,他始終逆流而進,不肯卻步,在其堅韌奮鬥的一生中,所經曆的艱辛苦楚,挫折磨難,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其人一生純真無畏,頂天立地,具有青鬆的品格。

當嶽飛還是個普通軍官時,便敢於上書堅持抗擊強大入侵之敵,斥責統治集團畏敵逃跑的決策。在其一生遭受無盡的壓抑打擊下,始終反對以高宗皇帝為首的投降乞和路線。他胸懷洗雪滅國辱君奇恥大辱的不拔意誌,不顧一切誣陷猜忌,從不肯放棄"恢複河山,驅逐韃虜,直搗黃龍,迎還二聖"的口號與宗旨。

皇帝在一次召見嶽飛時,特賜一麵繡有"精忠嶽飛"金子的"精忠旗",命其行軍時要高舉此旗。這是件大有含義的事。

紹興十年五月,金人再次背盟大舉南侵。是時,嶽飛籌謀恢複中原河山的大計,苦心經營已久。他聯合敵後二百萬民間義軍,約定配合作戰。就在前線連連告捷之際,高宗皇帝和秦檜賣國集團仍堅不放棄乞和政策,詔命嶽飛退兵。但因知他不肯順從,便急急采取孤立嶽飛的係列措施:一命韓世忠軍止於淮東不得再進;二命順昌之戰頗為得力的陳規往知瀘州,調淮西;更命張俊大軍退至淮南以南之壽春。這樣一來,嶽飛一旅孤軍就全暴露在洪水般的敵諸路大軍之前,陷於被包圍殲滅的危境。高宗皇帝以日行四百裏的急腳遞練練發下金牌,嚴命嶽飛"班師"。

金軍統帥部見宋諸路軍紛紛退去,隻剩了為數不多的嶽家軍,便不失時機集中強大主力十二萬鐵騎,插入嶽飛統帥部所在地郾城與嶽家軍集中地潁昌之間的臨潁,要狠狠將其分割消滅。嶽家軍"孤軍一軍,獨與決戰",竟將鋪天蓋地壓過來的金兵鐵騎打得大敗潰逃。這就是著名的郾城、潁昌大戰。雖然大勝,皇帝的第十二道金牌又到。

抗命到這等地步,早已是大逆殺頭之罪。更嚴重的情況是糧草供給也已斷絕,嶽家軍完全陷於絕境了。當嶽飛不得不退兵時,痛苦悲憤地喊出"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

另,紹興三年,高宗詔命嶽飛往江西討平虔州吉安一帶十餘萬"盜寇"。事先,江西安撫使朱勝非曾上奏此起義軍情狀:"江西土寇,皆因朝廷號令無定,橫斂不一,名色既多民貧不能生,以至為寇,良民無辜,情實可憫。"

嶽飛軍至,不忍流血,乃遣"辯士"說服。不成,隻好出兵討平。他號令軍中"勿殺一人"。這時卻接皇帝密旨,為泄隆佑太後在虔受驚之憤,命其"血洗","盡殺"。與非拒不執行,上書請誅魁首而赦其餘。皇帝狠狠批複:"不許!"嶽飛卻堅不肯殺,上書再四。高宗皇帝怒極大書:"卿欲何為?!"但嶽飛終是不肯,隻殺了彭鐵大、李洞天、陳顒三人,餘皆放歸,並令地方官:"使各安生業耕種"。皇帝無法,隻好算了。

嶽飛一生為人行事如此。據一些記載雲:在嶽飛軍中的文人幕僚,也大都是直言敢諫、硬骨錚錚的幹才,而無一趨炎附勢、巧言令色、見風使舵之輩。這從另一角度也說明嶽飛的性格風範。

有一句名言:"自古以來,常勝將軍是沒有的。"翻開我們的二十四史,曆朝曆代的傑出將帥多得浩如煙海,確無一人是常勝不敗。而唯有一人,便是嶽飛。史稱:"嶽飛一生經曆大小數百戰,未嚐一戰敗北。"好大的二十四史記載著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便是南宋嶽家軍。

強大的、無敵於天下的女真入侵者,在經過多年殘酷爭戰較量後,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感歎。作者讀小學課文時便已熟知此語,卻並不明其真義。年長後讀史方知,宋代立國之初軍力頗盛,卻畏懼北方帝國大遼。契丹人大軍最是雄強善戰,對中原虎視眈眈,入侵不斷。楊家將,號稱楊無敵的楊業父子俱歿於宋遼戰場。宋真宗摔大軍親征不勝,且屢經戰危,乃訂定"檀淵"和好盟約,允開市易,每歲納幣共銀絹五十萬疋兩於遼,方換得一個百年不戰的和平局麵。至大遼天祚年間,遼北女真部族不堪遼帝苛酷勒索,起兵抗拒。遼帝怒,率禦林軍鐵騎二十七萬、步兵九萬征討。禦林軍最是遼兵精銳,人馬俱披鐵甲,鴛鴦濼水一場大戰,被女真打得大敗。金史稱此戰"有神助"。當時女真軍隻有二千四百騎,鐵甲七十副。天祚帝於兵敗後驚呼:"女真兵若滿萬,則不可敵。"後來,女真兵滿萬,三年而滅遼。又三年,女真南侵中原時,其甲兵已達極盛。言"撼山易,撼嶽家軍難"者,便是這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