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韋合]見嶽飛虎背熊腰,十分強悍,已是注意了幾分;交談中,聽他深諳韜略,頗知兵法,頓時肅然起敬;麵試嶽飛武藝,刀、槍、弓、弩,般般精通,更是驚訝不已。劉[韋合]隨即命嶽飛為小隊長。
嶽飛從軍時,熱切希望王師能一舉收複燕雲故土,打敗遼國。想不到,這希望很快變成了泡影。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兩次伐遼,兩次敗北。主帥劉延慶在蘆溝河南岸,遙見對岸一片火光,疑是遼軍反撲,掉頭就跑,二十萬征遼大軍隨之潰退下來,輜重扔了一路,損失極為慘重。嶽飛雖曾到達征遼前線,望到了燕京高聳的城垣,卻沒有得到和遼軍直接交鋒的機會,無功而還,並隨劉[韋合]停駐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征遼的夢已經破產,劉[韋合]被任命知真定府、兼安撫使,當了地方長官。嶽飛歸隸於安撫司幕下,受命帶領二百多名步騎兵,前往相州鎮壓陶俊、賈進和兵匪之亂。在偵察到陶、賈所部遊寇實力後,嶽飛派遣三十名士兵,扮做行商,有意讓對方劫進營去。然後,又派出一百名步兵,於夜間潛伏於敵營前麵的山腳下。第二天,嶽飛親率剩下的數十名騎兵,向敵營進擊。陶俊看到官軍所帶兵馬甚少,嶽飛的名字更是聞所未聞,以為不屑一戰,挑釁性地盤腿坐在馬背上。嶽飛上前交鋒了幾個回合,佯作招架不住,撥轉馬頭就往伏兵方向跑,遊寇緊追不放。說時遲,那時快,一聲號響,伏兵四起,三十個“行商”也從營內殺將出來,兩麵一夾攻,敵陣大亂,陶、賈二人當場就擒。嶽飛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首次實戰中就表現了出來。奏凱歸來,知相州王靖上奏嶽飛之功,保薦補承信郎。命未下,接到父親嶽和去世噩耗,隨即躍足奔回湯陰故裏守喪。不久,“敢戰士”為朝廷所裁撤,嶽飛補承信郎之命,終未能下。第一次從軍於此結束。
按照封建禮製,父母逝世應守喪三年。嶽飛在家守喪的三年,正是宋金關係惡化之時。金軍占領燕京後,把城中居民及財富劫掠一空,然後以索取一百萬貫“燕京代稅錢”的高昂代價,把燕京空城歸還宋朝。更嚴重的是,金國貴族統治者,在對遼戰爭中看到了宋軍的腐敗、宋廷的無能,產生了滅宋的野心。而北宋君臣,卻陶醉於“收複燕雲”的虛假勝利之中,當邊警傳到朝廷時,宋徽宗還特意傳旨:“敢妄言邊事者,流三千裏,罰錢三千貫!”嶽飛雖身在草野,目光卻注視著國家的安危。他曾指出:“國家以為燕雲失地真歸我有了,不知道要害之地,實際上仍為金人所占據。他們企圖等到人心安定之日,一呼而入。十分明顯,收歸燕雲而不取回諸要塞,這是徒有虛名而實受禍患。”事實證明了嶽飛對時局判斷的正確。金國統治者,悄悄地已在國內征集和擴編軍隊,伺機南侵滅宋。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守喪期滿,憂國為懷的嶽飛,重返行伍,第二次從軍。“敢戰士”既已撤消,轉投河東路平定軍(軍,為宋代地方行政單位)屯駐禁軍當效用士效用士:宋代士兵在臉上都要刺字,這是宋朝政府防範士兵逃跑的措施。而“效用士”為高級軍士,不刺麵,憑藉武藝爭取,但仍要在手背上刺字。。平定軍,在今山西陽泉之南,已遠離河南湯陰故鄉。這一年,嶽飛二十二歲。
第二年冬天,金軍分東、西兩路大舉侵宋。東路軍由都統帥斡離不(宗望)率領六萬之眾,進取燕京,並在倒戈降將、漢人郭藥師引導下,鐵騎越過華北平原,直逼北宋京城開封。宋徽宗慌忙下了個“罪己詔”,把皇帝位禪讓給兒子趙桓(即欽宗),自個兒往南逃命去了。欽宗即位次年,改元“靖康”。正當北宋朝廷一片混亂之際,金本已輕易地渡過黃河,團團地把東京開封圍住。東京留守李綱,組織軍民進行京城保衛戰,使金軍無法攻破。可是,膽怯的欽宗,因勤王軍一次夜襲金營失敗,就慌了手腳,趕忙求和,與斡離不簽訂了屈辱的和約,答應賠償戰爭巨款(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絹帛二百萬匹)、割讓領土(太原、中山、河間三鎮)。東路金軍眼看東京一時難以攻破,與進攻太原的西路軍又無法彙合,在擄獲了大批財富後,於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暫時退兵了。
金西路軍,由副統帥粘罕(宗翰)率領六萬之眾,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進攻太原,結果遇到了太原軍民堅決抗擊,不能靠近太原城池一步,從而阻滯了與東路金軍彙合,打破了金軍兩路夾擊、一舉滅亡北宋的戰略企圖。
在英勇的太原保衛戰中,嶽飛作為一名下級軍官(偏校),積極地投入了戰鬥。這一年夏天,他受路兵馬鈐轄、團練使季某之命,率領一百多名騎兵,執行“硬探”(偵察)任務,主要摸清位於太原東南的壽陽、榆次兩縣的敵兵部署。白天,他們繞道敵人趕路;晚上,化裝成金兵,混進金軍營壘偵察,趕在天亮之前把情報弄到手。就這樣,巧妙而出色地完成了偵察任務,向指揮部報告了金軍進攻的重點不是在太原東麵,而是在南麵的潞州和西南的汾州。根據這一重要的軍事情報,宋軍遂乘虛向太原東麵的壽陽、榆次發起攻擊。金軍未及調整兵力部署,壽陽、榆次已被攻克。嶽飛因功被授予“進義副尉”。
在北宋名將王稟指揮下,太原保衛戰堅守了二百五十多天。最後,終因城內糧盡力竭,城外宋朝援軍無法衝破金軍包圍圈,太原城池失守了。金軍攻下太原,遂揮兵東向。在進攻平定軍時,又遇上了平定軍軍民數萬人的激烈抵抗。嶽飛參加了平定軍守城的苦鬥。寡不敵眾,平定軍失守。屯駐禁軍潰散,嶽飛複回故鄉。歸途中,不慎於夜間渡河丟失了“告身”(任命證書),他的軍事資曆也就不複存在了。
西路金軍突破太原防線後,大舉向東挺進;北撤的東路軍,複又揮鞭南下。閏十一月,東、西兩路金軍合圍,攻陷東京。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軍把北宋兩個皇帝徽宗、欽宗,連同宗室、後妃、宮女、百官、工匠等三千人全部俘虜北去。朝廷儲積的文物、圖籍,京城的金帛、財貨,被洗劫一空。北宋王朝至此覆滅。這就是嶽飛《滿江紅》一詞中所寫的“靖康恥”。
金國,由女真貴族統治。當時正處於奴隸製階段,社會落後,12世紀初期,金統治者對宋朝發動的戰爭,便是一場掠奪性的、民族壓迫的戰爭。金軍所到之處,“殺戮生靈,劫掠財物,驅擄婦女,焚毀倉屋產業”。強迫漢人剃發換服式,改變民族生活習慣,違者恪殺勿論。在雲中,粘罕一次下令活埋三千人。被擄的大量漢人,當作牲口賣,十個漢人換一匹馬。原來從事先進生產方式勞動的中原人民,大量淪為奴隸。侵宋戰爭,無疑給先進的社會文明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哪裏有民族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一些原先反抗趙宋王朝的農民起義軍,如著名的五馬山寨、紅巾軍、梁山泊水軍等等,在民族存亡的關頭,他們都立刻改變了矛頭所向,打出了抗金鬥爭的大旗。有的則直接參加宋軍,在抗金將領率領下,投入保衛國家、保衛家園的正義鬥爭。
就在北宋王朝滅亡前的幾個月,為了紓國家之難、解民族之憂,嶽飛毅然投奔河北兵馬大元帥府,第三次從軍。
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設在相州,大元帥是康王趙構。趙構為徽宗第九個兒子,他本來作為朝廷派遣的議和使者,赴金營去商談割地一事的。途經磁州(今河北磁縣),為磁州知州宗澤和老百姓攔住,阻止了他的妥協投降行徑,要他打出抗金旗號。追不得已,趙構留下了,並接受了欽宗之命,在相州開設大元帥府。大元帥府在相州召募勤王之師,嶽飛投奔的正是這一支隊伍。
嶽飛預感到戰爭風雲險惡,這一去,怕是三年五載不回還,心中不免戀念故土,難舍親人。嶽母姚氏深明大義,勉勵兒子“從戎報國”,並在嶽飛背上刺了四個大字“盡忠報國”《宋史?何鑄傳》: “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強國’四大字,深入膚裏。" 。嶽飛含淚記取母親的教誨,告別了老母、妻兒,毅然踏上征途。此後,他背負著母親的殷切期望,南征北戰,一直馳騁在抗金的戰場上。
從“以身許圍”,到“盡忠報國”,嶽飛用自己一步步切實的行動表明,他正從一個朦朧的愛國者變成一個自覺的愛國主義戰士。
在大元帥府屬下,嶽飛受上司前軍統製劉浩之命,率領一百名騎兵,去招安流竄在相州一帶的吉倩部眾。薄暮時分,看準吃晚飯的機會,嶽飛留下絕大部分兵員在營外接應,身帶四名精騎兵,齊刷刷緊貼馬背,風馳電掣般地直衝進吉倩營寨。拿著酒碗、飯碗正在吆五喝六的眾嘍囉,給這突如其來的一闖鎮住了,還來不及明白怎麼回事,嶽飛已於馬上喊開了話:“眾弟兄,眾好漢,如今的時勢,大夥都清楚,是金人侵我大宋。可是,你們不愛國舉義以立功名,反以搶劫苟活,不成道理,實在說不過去。今我以大元帥之命,招納你們,跟我們一道去打金人,一可解國家之難,救百姓於水火;二可轉禍為福,這才是正路!”經嶽飛這一番勸說,吉倩感動了,表示願受招安。當場設宴招待嶽飛一行。吉倩對官府總不大放心,嶽飛又加以解析,表示可以擔保。不想一個頭目猛地向嶽飛撲了過來,企圖擊倒他。盡管坐著,處於不利的地位,機智的嶽飛,迅速地作出反應,隻見他揮拳自下而上往對方臉頰狠命地一擊,那頭目便往後一仰,撲倒在地。吉倩服帖了。來時五人闖營,回去帶走三百八十名戰士。嶽飛奇跡般地招安,據說,震動了大元帥府。不過,嶽飛並沒有因此得到重用,僅補了個承信郎(從九品)的小武官。接著,在侍禦林一仗,殺金軍驍將,轉成忠郎(從八品)。因“成”字與嶽飛曾祖父“嶽成”之“成”同音,古代有避諱製度,嶽飛不能接受成忠郎的品官,改為寄理保義郎(從九品),即暫時降一階,權借保義郎之階,等以後遷轉時再追加官品。
宋欽宗原希望九弟趙構通過開大元帥府,組織得力的勤王之師,解救東京之圍。沒料到這個弟弟心懷鬼胎,逡巡觀望,就是不敢向京師靠攏。隻有副元帥宗澤,堅請南下經擅淵(今河南濮陽)向東京火速進兵。趙構不得已,分兵兩路,一路由副元帥汪伯彥率領,東向移軍東平;一路由宗澤統領,帶兵萬人,向南進軍。趙構則走東路,大元帥旗號也不敢打,到達濟州(今山東巨野),就停兵不進了,直到開封淪陷、北宋滅亡,也未向京師推進一步。
嶽飛所屬前軍,隸屬宗澤,自大名至開德府(今河南濮陽縣),步步向汴京逼近。這條進軍路線,必須在金軍森嚴壁壘、層層布防的戰略地帶穿插。加之抗金老將公開亮出大元帥的旗幟,吸引了敵軍的注意力,行進更加困難。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色。嶽飛跟隨這支抗金隊伍,且戰且進,英勇殺敵,屢立戰功。行至滑州(今河南滑縣一帶),與金軍隔著黃河相持。一天,嶽飛在黃河北岸冰麵上練習騎射,對岸大批金騎兵突然黑乎乎地壓了過來。敵眾我寡,怎麼辦?嶽飛毫不遲疑地對手下百來名騎兵激勵道:“敵騎雖眾,但不知我軍虛實,趁其立腳未穩,我們迅速迎擊,可以獲勝!”說罷,策馬舉刀,身先士卒,勇猛地向敵陣衝去。金軍一員梟將,揮舞大刀望嶽飛砍了過來,嶽飛用刀一擋,刀刃砍入一寸多,拔出後揮臂一擊,敵首滾落在冰麵上。隨後跟進的來騎兵,乘機追擊,金軍大敗,逃回南岸。嶽飛因功遷秉義郎(從八品)。
劉[韋合]見嶽飛虎背熊腰,十分強悍,已是注意了幾分;交談中,聽他深諳韜略,頗知兵法,頓時肅然起敬;麵試嶽飛武藝,刀、槍、弓、弩,般般精通,更是驚訝不已。劉[韋合]隨即命嶽飛為小隊長。
嶽飛從軍時,熱切希望王師能一舉收複燕雲故土,打敗遼國。想不到,這希望很快變成了泡影。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兩次伐遼,兩次敗北。主帥劉延慶在蘆溝河南岸,遙見對岸一片火光,疑是遼軍反撲,掉頭就跑,二十萬征遼大軍隨之潰退下來,輜重扔了一路,損失極為慘重。嶽飛雖曾到達征遼前線,望到了燕京高聳的城垣,卻沒有得到和遼軍直接交鋒的機會,無功而還,並隨劉[韋合]停駐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征遼的夢已經破產,劉[韋合]被任命知真定府、兼安撫使,當了地方長官。嶽飛歸隸於安撫司幕下,受命帶領二百多名步騎兵,前往相州鎮壓陶俊、賈進和兵匪之亂。在偵察到陶、賈所部遊寇實力後,嶽飛派遣三十名士兵,扮做行商,有意讓對方劫進營去。然後,又派出一百名步兵,於夜間潛伏於敵營前麵的山腳下。第二天,嶽飛親率剩下的數十名騎兵,向敵營進擊。陶俊看到官軍所帶兵馬甚少,嶽飛的名字更是聞所未聞,以為不屑一戰,挑釁性地盤腿坐在馬背上。嶽飛上前交鋒了幾個回合,佯作招架不住,撥轉馬頭就往伏兵方向跑,遊寇緊追不放。說時遲,那時快,一聲號響,伏兵四起,三十個“行商”也從營內殺將出來,兩麵一夾攻,敵陣大亂,陶、賈二人當場就擒。嶽飛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首次實戰中就表現了出來。奏凱歸來,知相州王靖上奏嶽飛之功,保薦補承信郎。命未下,接到父親嶽和去世噩耗,隨即躍足奔回湯陰故裏守喪。不久,“敢戰士”為朝廷所裁撤,嶽飛補承信郎之命,終未能下。第一次從軍於此結束。
按照封建禮製,父母逝世應守喪三年。嶽飛在家守喪的三年,正是宋金關係惡化之時。金軍占領燕京後,把城中居民及財富劫掠一空,然後以索取一百萬貫“燕京代稅錢”的高昂代價,把燕京空城歸還宋朝。更嚴重的是,金國貴族統治者,在對遼戰爭中看到了宋軍的腐敗、宋廷的無能,產生了滅宋的野心。而北宋君臣,卻陶醉於“收複燕雲”的虛假勝利之中,當邊警傳到朝廷時,宋徽宗還特意傳旨:“敢妄言邊事者,流三千裏,罰錢三千貫!”嶽飛雖身在草野,目光卻注視著國家的安危。他曾指出:“國家以為燕雲失地真歸我有了,不知道要害之地,實際上仍為金人所占據。他們企圖等到人心安定之日,一呼而入。十分明顯,收歸燕雲而不取回諸要塞,這是徒有虛名而實受禍患。”事實證明了嶽飛對時局判斷的正確。金國統治者,悄悄地已在國內征集和擴編軍隊,伺機南侵滅宋。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守喪期滿,憂國為懷的嶽飛,重返行伍,第二次從軍。“敢戰士”既已撤消,轉投河東路平定軍(軍,為宋代地方行政單位)屯駐禁軍當效用士效用士:宋代士兵在臉上都要刺字,這是宋朝政府防範士兵逃跑的措施。而“效用士”為高級軍士,不刺麵,憑藉武藝爭取,但仍要在手背上刺字。。平定軍,在今山西陽泉之南,已遠離河南湯陰故鄉。這一年,嶽飛二十二歲。
第二年冬天,金軍分東、西兩路大舉侵宋。東路軍由都統帥斡離不(宗望)率領六萬之眾,進取燕京,並在倒戈降將、漢人郭藥師引導下,鐵騎越過華北平原,直逼北宋京城開封。宋徽宗慌忙下了個“罪己詔”,把皇帝位禪讓給兒子趙桓(即欽宗),自個兒往南逃命去了。欽宗即位次年,改元“靖康”。正當北宋朝廷一片混亂之際,金本已輕易地渡過黃河,團團地把東京開封圍住。東京留守李綱,組織軍民進行京城保衛戰,使金軍無法攻破。可是,膽怯的欽宗,因勤王軍一次夜襲金營失敗,就慌了手腳,趕忙求和,與斡離不簽訂了屈辱的和約,答應賠償戰爭巨款(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絹帛二百萬匹)、割讓領土(太原、中山、河間三鎮)。東路金軍眼看東京一時難以攻破,與進攻太原的西路軍又無法彙合,在擄獲了大批財富後,於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暫時退兵了。
金西路軍,由副統帥粘罕(宗翰)率領六萬之眾,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進攻太原,結果遇到了太原軍民堅決抗擊,不能靠近太原城池一步,從而阻滯了與東路金軍彙合,打破了金軍兩路夾擊、一舉滅亡北宋的戰略企圖。
在英勇的太原保衛戰中,嶽飛作為一名下級軍官(偏校),積極地投入了戰鬥。這一年夏天,他受路兵馬鈐轄、團練使季某之命,率領一百多名騎兵,執行“硬探”(偵察)任務,主要摸清位於太原東南的壽陽、榆次兩縣的敵兵部署。白天,他們繞道敵人趕路;晚上,化裝成金兵,混進金軍營壘偵察,趕在天亮之前把情報弄到手。就這樣,巧妙而出色地完成了偵察任務,向指揮部報告了金軍進攻的重點不是在太原東麵,而是在南麵的潞州和西南的汾州。根據這一重要的軍事情報,宋軍遂乘虛向太原東麵的壽陽、榆次發起攻擊。金軍未及調整兵力部署,壽陽、榆次已被攻克。嶽飛因功被授予“進義副尉”。
在北宋名將王稟指揮下,太原保衛戰堅守了二百五十多天。最後,終因城內糧盡力竭,城外宋朝援軍無法衝破金軍包圍圈,太原城池失守了。金軍攻下太原,遂揮兵東向。在進攻平定軍時,又遇上了平定軍軍民數萬人的激烈抵抗。嶽飛參加了平定軍守城的苦鬥。寡不敵眾,平定軍失守。屯駐禁軍潰散,嶽飛複回故鄉。歸途中,不慎於夜間渡河丟失了“告身”(任命證書),他的軍事資曆也就不複存在了。
西路金軍突破太原防線後,大舉向東挺進;北撤的東路軍,複又揮鞭南下。閏十一月,東、西兩路金軍合圍,攻陷東京。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軍把北宋兩個皇帝徽宗、欽宗,連同宗室、後妃、宮女、百官、工匠等三千人全部俘虜北去。朝廷儲積的文物、圖籍,京城的金帛、財貨,被洗劫一空。北宋王朝至此覆滅。這就是嶽飛《滿江紅》一詞中所寫的“靖康恥”。
金國,由女真貴族統治。當時正處於奴隸製階段,社會落後,12世紀初期,金統治者對宋朝發動的戰爭,便是一場掠奪性的、民族壓迫的戰爭。金軍所到之處,“殺戮生靈,劫掠財物,驅擄婦女,焚毀倉屋產業”。強迫漢人剃發換服式,改變民族生活習慣,違者恪殺勿論。在雲中,粘罕一次下令活埋三千人。被擄的大量漢人,當作牲口賣,十個漢人換一匹馬。原來從事先進生產方式勞動的中原人民,大量淪為奴隸。侵宋戰爭,無疑給先進的社會文明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哪裏有民族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一些原先反抗趙宋王朝的農民起義軍,如著名的五馬山寨、紅巾軍、梁山泊水軍等等,在民族存亡的關頭,他們都立刻改變了矛頭所向,打出了抗金鬥爭的大旗。有的則直接參加宋軍,在抗金將領率領下,投入保衛國家、保衛家園的正義鬥爭。
就在北宋王朝滅亡前的幾個月,為了紓國家之難、解民族之憂,嶽飛毅然投奔河北兵馬大元帥府,第三次從軍。
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設在相州,大元帥是康王趙構。趙構為徽宗第九個兒子,他本來作為朝廷派遣的議和使者,赴金營去商談割地一事的。途經磁州(今河北磁縣),為磁州知州宗澤和老百姓攔住,阻止了他的妥協投降行徑,要他打出抗金旗號。追不得已,趙構留下了,並接受了欽宗之命,在相州開設大元帥府。大元帥府在相州召募勤王之師,嶽飛投奔的正是這一支隊伍。
嶽飛預感到戰爭風雲險惡,這一去,怕是三年五載不回還,心中不免戀念故土,難舍親人。嶽母姚氏深明大義,勉勵兒子“從戎報國”,並在嶽飛背上刺了四個大字“盡忠報國”《宋史?何鑄傳》: “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強國’四大字,深入膚裏。" 。嶽飛含淚記取母親的教誨,告別了老母、妻兒,毅然踏上征途。此後,他背負著母親的殷切期望,南征北戰,一直馳騁在抗金的戰場上。
從“以身許圍”,到“盡忠報國”,嶽飛用自己一步步切實的行動表明,他正從一個朦朧的愛國者變成一個自覺的愛國主義戰士。
在大元帥府屬下,嶽飛受上司前軍統製劉浩之命,率領一百名騎兵,去招安流竄在相州一帶的吉倩部眾。薄暮時分,看準吃晚飯的機會,嶽飛留下絕大部分兵員在營外接應,身帶四名精騎兵,齊刷刷緊貼馬背,風馳電掣般地直衝進吉倩營寨。拿著酒碗、飯碗正在吆五喝六的眾嘍囉,給這突如其來的一闖鎮住了,還來不及明白怎麼回事,嶽飛已於馬上喊開了話:“眾弟兄,眾好漢,如今的時勢,大夥都清楚,是金人侵我大宋。可是,你們不愛國舉義以立功名,反以搶劫苟活,不成道理,實在說不過去。今我以大元帥之命,招納你們,跟我們一道去打金人,一可解國家之難,救百姓於水火;二可轉禍為福,這才是正路!”經嶽飛這一番勸說,吉倩感動了,表示願受招安。當場設宴招待嶽飛一行。吉倩對官府總不大放心,嶽飛又加以解析,表示可以擔保。不想一個頭目猛地向嶽飛撲了過來,企圖擊倒他。盡管坐著,處於不利的地位,機智的嶽飛,迅速地作出反應,隻見他揮拳自下而上往對方臉頰狠命地一擊,那頭目便往後一仰,撲倒在地。吉倩服帖了。來時五人闖營,回去帶走三百八十名戰士。嶽飛奇跡般地招安,據說,震動了大元帥府。不過,嶽飛並沒有因此得到重用,僅補了個承信郎(從九品)的小武官。接著,在侍禦林一仗,殺金軍驍將,轉成忠郎(從八品)。因“成”字與嶽飛曾祖父“嶽成”之“成”同音,古代有避諱製度,嶽飛不能接受成忠郎的品官,改為寄理保義郎(從九品),即暫時降一階,權借保義郎之階,等以後遷轉時再追加官品。
宋欽宗原希望九弟趙構通過開大元帥府,組織得力的勤王之師,解救東京之圍。沒料到這個弟弟心懷鬼胎,逡巡觀望,就是不敢向京師靠攏。隻有副元帥宗澤,堅請南下經擅淵(今河南濮陽)向東京火速進兵。趙構不得已,分兵兩路,一路由副元帥汪伯彥率領,東向移軍東平;一路由宗澤統領,帶兵萬人,向南進軍。趙構則走東路,大元帥旗號也不敢打,到達濟州(今山東巨野),就停兵不進了,直到開封淪陷、北宋滅亡,也未向京師推進一步。
嶽飛所屬前軍,隸屬宗澤,自大名至開德府(今河南濮陽縣),步步向汴京逼近。這條進軍路線,必須在金軍森嚴壁壘、層層布防的戰略地帶穿插。加之抗金老將公開亮出大元帥的旗幟,吸引了敵軍的注意力,行進更加困難。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色。嶽飛跟隨這支抗金隊伍,且戰且進,英勇殺敵,屢立戰功。行至滑州(今河南滑縣一帶),與金軍隔著黃河相持。一天,嶽飛在黃河北岸冰麵上練習騎射,對岸大批金騎兵突然黑乎乎地壓了過來。敵眾我寡,怎麼辦?嶽飛毫不遲疑地對手下百來名騎兵激勵道:“敵騎雖眾,但不知我軍虛實,趁其立腳未穩,我們迅速迎擊,可以獲勝!”說罷,策馬舉刀,身先士卒,勇猛地向敵陣衝去。金軍一員梟將,揮舞大刀望嶽飛砍了過來,嶽飛用刀一擋,刀刃砍入一寸多,拔出後揮臂一擊,敵首滾落在冰麵上。隨後跟進的來騎兵,乘機追擊,金軍大敗,逃回南岸。嶽飛因功遷秉義郎(從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