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耀鈞
三十九歲便含冤而死的嶽飛,一生的心力,就隻是投放在抗金的事業之中,他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今年(公元2003年)是嶽飛誕辰900周年,自去年起,已有不少關於嶽飛、宋金關係等文學史學專著專文發表,形成一股"嶽飛熱"。本版特組織文章,從不同角度評說嶽飛,以饗讀者。
"民族英雄"的評價
就在兩個方麵:一、對抗雙方有否視對方為異族?二、在雙方的爭戰中,主角人物有否舍己盡忠?
金,原居於中國東北長白山、黑龍江一帶,祖先本稱淅,輾轉至宋時分為生、熟女真,金就是生女真;在國史中,他們一直被視為外族。北宋欽宗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麵對金人侵略時下了"哀痛詔": "使予中國不失於蕃夷!" (見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蕃夷",就是外族。嶽飛說:"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也是以金為外族的。當年的宋金之戰,在時人的心目中肯定是兩個民族的戰爭。在靖康之難發生前四年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 20歲的嶽飛便加入真定府宣撫劉璐的麾下,直至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由朱仙鎮被急召回朝為止,曆時十八年,他都戮力於防範金人、對抗金人的活動中。《宋史·本傳》記載他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與金人戰於侯兆川說:"飛身被十餘創,士皆死戰,又敗之(金人)……與金人戰於太行山,擒其將朋拔耶烏,居數日,又與敵遇,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其將黑風大王,敵眾敗走。"擐甲執兵,固即死也,而嶽飛真的能夠毫無懼色,奮不顧身。
憑這兩點已足以說明嶽飛是一位民族英雄。
軍中地位舉起輕重
在國土淪喪的大時代背景下,為國盡忠的民族英雄是不隻嶽飛一人;不過,在群雄中嶽飛的影響力確實無與倫比。
嶽飛的出類拔萃可從三方麵看:《宋史·本傳》載他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守建康,橫擊金人於安徽廣德:六戰皆捷,擒其將王權,俘簽軍首領四十餘,察其可用者結以恩,遣令夜斫營縱火,飛乘亂縱擊,大敗之,駐軍鍾村,軍無見糧,將士忍饑,不敢擾民,金所籍兵相謂曰:"此嶽爺爺軍",爭來降附。由此可見,嶽飛的軍紀嚴明,恩威並施,除了令他每戰皆捷外,更令敵軍對他既敬且畏,由衷景仰。在宋眾多抗金將領中,備受敵軍如此尊重的,隻得嶽飛一人。此其一。
嶽家軍以"忠義報國"為號召,吸引了各地的英雄歸附;在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至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間,淮西的張用、河南的牛皋、江西的楊再興、河東的趙雲、山東的李寶、太行山的梁興等先後率眾來歸;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在嶽飛計劃直搗黃龍的前夕,"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興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嶽''為號"(見《宋史·本傳》). 嶽飛憑個人的忠勇,傾倒了天下英雄,唯他的馬首是瞻。此其二。
戰事中,嶽飛運籌帷幄,盡展他那軍事領袖的才能;他除了自己正麵與金人周旋外,又遣李寶進攻山東,牽製敵軍背側,更遣梁興渡河,聯合太行山忠義社的兵馬,招集河南河北的豪傑,並力作戰,戰略是全麵而有效的。他的安排張憲敗金人於妁昌、牛皋取得西京、張應收複鄭州、李興攻克伊陽八縣,自己也收複了妁昌、淮寧之地,進駐朱仙鎮,直迫開封。嶽飛一度以"總司令"的身份帶領天下群雄為自己的民族奏了頭功,當他接到十二道金牌,班師南返以後,妁昌、淮寧、鄭州等地,又再被金人重奪了,可見他在有宋的抗金大軍中實在是一位稱職而有成就的軍事領袖。此其三。
這樣看來,民族英雄中的英雄,才是對嶽飛最恰當的評價。
重視曆史永梹價值
我們應如何看待曆史?孔子作《春秋》,司馬遷撰《史記》,目的是要從那些"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的資料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找出那不因時代、國祚、人事等客觀條件的轉變而轉變的價值。對這些價值,中國人曆來都極為重視,近年有學者稱這種重視的意識為"中國泛曆史主義"。嶽飛於高宗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二月被害於大理寺中,"天下聞者,無不垂涕"(見《三朝北盟會編》),而且"天下冤之"(見《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二十多年後(公元1162年),孝宗即位,即下詔"追複嶽飛之官''(見《宋史·孝本紀》),嶽飛得到平反。
嶽飛盡忠為國、力抗外族的英雄事跡,在南宋當世早已贏得舉國君民的確認和敬仰。身為重視曆史永梹價值的中國人,對嶽忠武公那民族英雄的地位,又豈得輕易改易?
(作者係北京大學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