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為培養部隊令行禁止的戰鬥作風,維護軍令的嚴肅性,使令出如山倒,對無視軍紀、慢待軍令者,不論其職位高低,功勞大小,都嚴懲不貸,毫不姑息。部將傅慶,驍勇善戰,曾多次立過戰功,但因功驕傲,不願受嚴格軍紀的約束,想擺脫嶽飛的領導。在一次比武授獎大會上,傅慶對嶽飛給王貴賞酒,賜戰袍金帶忌妒不滿,公開出麵幹預,敗壞軍威軍紀,被嶽飛當場處決。湖南統製官任士安,曾在王[王燮]的指揮之下參加鎮壓楊麼義軍的作戰,因為不稟王[王燮]的號令連吃敗仗。後嶽飛奉命去鎮壓楊麼的義軍,任士安等部將歸嶽飛指揮。嶽飛為嚴肅軍紀,先鞭撻任士安一百,以儆戒其他將領。任士安再也不敢慢待軍令,率部充當餌兵,機智勇敢地作戰,連連獲勝,還因功官升一級。嶽飛駐軍合肥時,派使者到朝廷奏事。使者騎馬疾駛至楊子江邊,因遇大風暴禁渡。使者說:"寧為水溺死,不敢違相公令。"自整小舟,橫江而去。看到的人無不讚服嶽飛軍令之嚴。嶽家軍視軍令重於性命。
嚴罰重賞,是平時搞好軍隊訓練、管理,維持良好的官兵關係和軍民關係,戰時激勵官兵奮勇殺敵、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證。而要以賞罰服眾,有兩條原則是必須堅持的:一是守信,二是公平。"信賞必罰,其足以戰"(《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該處罰的一定處罰,該獎賞的一定獎賞,內不避親,外不避仇,才能取得部屬的信任,激發官兵英勇殺敵的鬥誌。這隻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的優秀將領,才能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嶽飛在這方麵確是古代名將之楷模,也不愧為我們今天學習之榜樣。他對部屬賞罰公平,不論是自己的嫡係部隊還是臨時由他指揮的部隊,是長期跟隨自己的將領還是起義、投誠的將領,如張憲、王貴、黃佐、楊欽等,以及一些不知道的小人物都一視同仁,有過必罰,有功定賞。對自己的親屬則嚴格以求,重罰輕賞。
王貴是嶽家軍的著名將領,曾屢建奇功,多次受到嶽飛的表彰與獎勵,一直受到嶽飛的重用和提拔,是嶽飛得力助手之一,且是嶽飛的同鄉。但嶽飛並不因此對他的過失有絲毫遷就。王貴曾因潁昌怯戰之故,被嶽雲指責,比及凱旋。嶽飛猶怒不止,"欲斬之,以諸將懇請獲免"又因"民居火,貴帳下卒盜取民蘆筏,以蔽其家",嶽飛"偶見之,即斬以徇,杖貴一百"、後來,秦檜、張俊欲陷害嶽飛,就抓住嶽飛懲罰王貴的事,認為王貴必因此怨恨嶽飛父子,要挾王貴出來誣告嶽飛,王貴不肯,並駁斥說:"相公為大將,寧免出賞罰用人,苟以為怨,將不勝其怨矣!"從王貴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嶽飛對部屬懲戒雖嚴,但嚴得有理,嚴得公道,受懲戒的人也口服心服,毫不抱怨,這確是很難得的。
部將楊貴,也曾因處死軍士不當受到嶽飛的責罰,後戴罪立功,又受到嶽飛的嘉獎。
諸葛亮說:"小善必祿,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動矣。" (《諸葛亮集·將苑》)嶽飛對官兵的功勞絲毫必錄,唯恐獎賞不厚或功優賞薄。他自己有權處理的,立即給予獎賞;需報朝廷批準的,"不避再三之請,為之開陳。"張憲的部卒郭進,有功於莫邪關,嶽飛頓解金束帶及所有的銀器賞之,又補秉義郎。不僅對作戰有功的將士隨時行賞,對於出謀劃策的幕僚、負責籌措、轉運糧餉的文官,如曾紆、薛弼、劉延年、程千秋、徐與可、張運等,都因有功勞報請朝廷予以升遷或委任以官。因此,在軍隊地位低下,文人不願從軍的時代,有許多文人學者主動到嶽飛的帳下為其效力。
嶽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品德是很高尚的。打了勝仗,他總是歸於皇上的聖德,朝廷的指揮,友鄰部隊的配合,士卒的奮戰,部將的努力。每逢作戰有功朝廷給他嘉獎,他都辭讓再三,說:"某所之戰,皆將士竭力,在臣何功。" "臣方同士卒之甘苦,明將帥以恩威,冀成尺寸之功。仰報君父之德,豈可身被厚寵。"公元1134年,朝廷命他出兵襄陽,令劉光世遣軍馬以為牽製。襄陽六郡已複,劉光世所遣軍馬始至。他不僅沒有埋怨劉光世,論功行賞時,仍奏應先賞劉光世軍功。並說:"雖其至不及期,然臣之軍士知有後援,所以能成薄效。卒使不沾寸賞,恐拂人情。" (《金佗稡編》卷十一)
嶽飛對於朝廷給予自己及親眷的封賞,都再三推讓;對那些為自己和親眷討封賞的阿諛奉承之徒,總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直至嚴厲懲罰。公元1134年,神武後軍提舉一行事務、武功大夫劉康年,利用請求襄漢之役立功將士功賞之機,私填印紙,以嶽飛名義,請求封嶽飛母親姚氏為國夫人,次子嶽雷授文資,廬山東林寺僧慧海賜號佛心禪師。嶽飛得知後,鞭劉康年五百,並上章待罪,請求朝廷收回成命。嶽飛駐軍江西隸屬李回時,被授予神武副軍都統製。事後得知,是甥婿高澤民為之請而得之。嶽飛立即上章奏明,要求朝廷治高澤民罔上之罪,並多次麵見李回說明此事。李回把他的意見向宋高宗反映,高宗說授予神武副軍都統製"出自朕意"。嶽飛仍力辭不受,皇上再三諭之,乃止。
嶽雲是嶽飛的長子,自幼從軍在張憲部下,跟隨嶽家軍南征北戰立下許多戰功。嶽飛對嶽雲要求很嚴,不論在訓練中還是在作戰中,嶽雲稍有差錯,嶽飛都嚴厲地訓斥懲罰,然對其戰功又常隱匿不報。在收複襄陽六郡的戰鬥中,嶽雲幾次手持八十斤重的兩個大鐵槍先諸將登城,功屬第一,嶽飛隱而未報。後來,銓曹辨之,始遷武翼郎。在鎮壓楊麼義軍的作戰中,嶽雲功績亦屬第一。嶽飛又不上報。都督張浚得知後感慨地說:"嶽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矣,然未得為公也。"後朝廷對嶽雲破格升官,嶽飛推辭道:"士卒冒犯矢石斬將陷陣,立奇功者,臣始列上事狀,得沾一級". "男雲無故遽躐崇資", "不能與士卒一律,將何以服眾"。並向皇上陳述道:嶽雲年紀尚小,剛剛懂事。雖然多次隨軍作戰,並沒有特殊的功勞。如果破格提拔,就會使其產生驕傲和怠慢的情緒。這樣,就上負皇上之恩,下受臣僚之謗,我的責任也難逃脫。應讓其知道名器之重,官位得來之不易,更加刻苦磨煉,創建功業,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本領,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嶽飛還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潁昌之戰,嶽雲麵對強悍的金軍騎兵毫無懼色,衝鋒陷陣,身受百餘創,血把衣服鎧甲都染紅了。按照嶽雲的功績,朝廷提升嶽雲為忠州防禦使。嶽飛仍力辭此官,說:"君之馭臣,固不吝於厚賞,父之教子,豈可責以近功。男雲隨行迎敵,雖有薄效、殊非大功,乞收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