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式
嶽飛短促而悲壯的一生事跡,800多年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管什麼時代,隻要國家有難,大家就會想起嶽飛來。記得七七事變、抗日軍興起後,我所認識的親友,幾乎家家都模仿嶽飛所寫的"還我河山"四個字,寫來掛在牆上,在當時的抗日歌曲中,古詩詞唯有嶽飛的《滿江紅》響徹雲霄。
然而,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於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卻產生了不少誤解。嶽飛被當成封建社會"愚忠"的典型,隻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國家,一舉一動唯皇帝之命是從。他本有力量直搗黃龍,收複失地,可是皇帝要他退兵,他就退兵;要收他的兵權,他就交出兵權;皇帝要他死,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於是,"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抗金的大業中斷。
曆史事實並非如此,嶽飛"愚忠"的形象,不是來自史書,也不是來自史料,大都是來自說書,來自演戲,來自錢彩的《說嶽全傳》,長期以訛傳訛,最後弄假成真。
硬漢還是奴才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入境、外患日甚,20歲的青年農民嶽飛奮起從軍,保家衛國。他家"世力農",他的父親嶽和也是農民,並不是什麼富家員外。嶽飛從軍後屢立戰功。在往救東京的時候,曾擊斃金兵梟將,得宗澤的賞識,嶄露頭角。
靖康二年,徽欽二帝被俘北去、趙構即位。因畏懼金兵,趙構策劃遷都。嶽飛立即上書反對。他勸趙構"親率六軍,邐北渡,則天威所指,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期可複。"這一建議義正詞嚴,嶽飛卻因"越職言事"的罪名被撤職,勒令"歸田裏"。
趙構雖然一意求和,但在金兵大舉南犯,求和不成的時候,也得依賴忠勇將士保全自己的江山和性命,在這種情況下,嶽飛率部勤王,屢敗金兵。於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收複南京,成為威震敵國的青年將軍。趙構的抗金畢竟是假的,在他看來,金固不可以不抗,亦不可以太抗,太抗就堵死了日後求和的路。他一方麵對嶽飛加官晉爵、一方麵卻事事掣肘,如限製兵力、不發足夠的軍糧與武器設備等。更為露骨的是,他一再下令乘勝追擊的嶽飛不可超越朝廷允許的界限。嶽飛並不屈服,在收複襄陽、信陽等失地的戰鬥中,就一再越過朝廷劃定的界限。
趙構本無意北伐,唯恐北伐勝利,迎回父兄,自己皇帝的寶座就會失去。但是為了騙取全國軍民的擁護又不能不在口頭上揚言北伐。嶽飛充分利用他這個弱點,千方百計逼他同意北伐。紹興七年春(公元1137年),趙構出爾反爾,收回北伐的成命。嶽飛十分憤慨,上書辭職,但未獲準就擅自離職去江西廬山為亡母守孝。第二年,趙構決心定都臨安,放棄收複失地的打算,委托秦檜全權處理對金和議。喪權辱國的和議簽訂之時,朝野上下一致反對。嶽飛更是親臨臨安麵見趙構,指責是"謀國不臧"。趙構懾於朝野輿論,又忌嶽飛手中兵權,隻好忍氣吞聲。紹興九年,趙構為了慶賀和議成功,對手握兵權的三大將--韓世忠、張俊、嶽飛一律"進秩"。嶽飛拒不接受,並上書力辭。給趙構以極大的難堪。
公元1140年,金國內部急進派當權,撕毀和議、大舉進攻,各路宋軍奮起抵抗。趙構驚慌失措,不便禁止嶽飛乘機率部北伐,一舉殲滅金國精銳的"拐子馬",接著,又在潁昌殺死完顏兀術的女婿。當各路宋軍紛紛開進淪陷區的時候,廣大群眾如見親人,香花燈燭以迎王師。軍民抱頭痛哭。嶽飛趁機激勵士兵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