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不愛錢,武官不惜命,天下當太平。
嶽飛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華夏子孫對他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詳:嶽母刺字、朱仙鎮大捷、十二道金牌、被秦檜毒害……對嶽飛最突出的感覺就是忠肝烈膽、冤魂不屈!可是不久前我去嶽飛的故裏湯陰,在嶽飛廟正殿兩側最突出的位置,看到清同治年間榜眼出身的翰林院編修何金壽的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
據說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有人對此聯不以為然,上聯抄的是文天祥的句子,下聯也太過直白,一如大實話,並未表達出嶽飛的主要功績,諸如盡忠呀,報國呀,浩氣呀,威靈呀等等,顯然分量不夠,為什麼卻能擺在這麼顯著的位置?何金壽解釋說,他思慮了很長時間,覺得隻有這兩句話,才能準確地概括嶽飛的一生,最能代表嶽飛的精神。
確實如此。在嶽飛屢屢大敗金兵,光複建康等故地,讓南宋小朝廷有了立足之地,宋高宗也得以喘息的時候,曾相當倚重嶽飛,要為他建造府第。嶽飛當即辭謝:"強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高宗便也跟著打官腔:是呀,天下確乎是不太平!嶽飛隨即禁言:"文臣不愛錢,武官不惜命,天下當太平!"何金壽認為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智慧,雖平樸簡潔,缺直道出一個至理,古今亦然!
眼下被曝光的貪官那麼多,不也是從反麵證實了,嶽飛的話依舊是"天下太平"的保證嘛。難怪古往今來,大將軍無數,能有幾人像嶽飛這般留給後人如此豐厚的遺產!曆經無數個世紀,其精魂依然熠熠生輝,成為曆史的一種驕傲。
中華民族自立國以來,漢唐最為強盛,兩宋最為衰弱,亡國也最為悲慘,而民族英雄的慷慨壯烈又遠過於其他朝代。就比如嶽飛,連編撰《宋史》的元朝儒生也為其憤憤不平:"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者並施如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嚐見其文章。(嶽)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如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文中提到的嶽飛"自為表答詔",是指朱仙鎮一戰嶽飛以500"背嵬騎兵"大敗金兵10萬之眾,金兵主帥金兀術倉皇遁入汴京,而嶽飛大軍追至距汴京僅40多裏。此時多名金將來降,父老百姓爭相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嶽飛義氣昂揚,謝絕端到眼前的酒,高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就在此時宋高宗趙構下詔令其班師,嶽飛驚駭,立馬寫奏章:"金人銳氣沮喪,盡失輜重,疾走渡河。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己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盡忠報國
然而,高宗在一日之中竟連下12道催命金牌,創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記錄,最終吧功莫大焉的嶽飛送上了黃泉路。朝廷既想殺他,自然就要為他羅織罪名,由禦史中丞相何鑄主審。嶽飛上得堂來,見滿院衙役,舉做高官,未發一言先撕開自己身上的衣服,露出背上深入肌膚的刺字:"盡忠報國"!這是在他第三次從戎投軍時,其母姚氏夫人請"針筆匠"刺下的。在宋代延續了唐末五代的習俗,在兵士的臉或手臂上刺上軍號,以防逃跑。後來演變成自願在身上刺些花木鳥獸,抗金將領王彥的士兵,都在臉上刺上"誓殺金賊"的字樣。
嶽母送給兒子的這四個字,也便成了嶽飛的宿命。嶽飛既然死心要"盡忠報國",為什麼當時的一國之君宋高宗還非要置他於死地?這就要先從宋朝的基本國策說起。其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武夫,的天下後汲取了唐末國擅於將,將擅於兵,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的教訓,製定了治國的大政方針:重文輕武,以文治武。經過北宋王朝百餘年的貫徹執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君既重文,臣必輕武。文治固然可以製內變,然不足以抵禦外侮,所以宋朝長期積弱不振,國力最是衰敗。大文人倒是出了不少,如範仲淹、朱熹、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李清照、陸遊、辛棄疾等等,武將也都有極高的文學修為,嶽飛的一曲《滿江紅》,成千古絕唱,其書法也大氣磅礴,筆力千鈞。稍後的文天祥,本來是狀元出身,一帶兵打仗便倒了血黴,注定死路一條。但他的《正氣歌》《過零丁洋》等詩作,卻驚天地而泣鬼神,成為不朽。封建時代講究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嶽父光說"盡忠報國",要盡誰的"忠",報誰的"國"?嶽飛忠的當然是"大宋朝",保的是整個"大宋江山",這恰恰是趙構心中的惱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