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盤石
2002年12月9日,是一個令人驚憂的日子。這一天,《北京青年報》頭版大標題刊出"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並在第七版赫然登出"嶽飛不再被稱民族英雄"的文章,其中引用"一位31歲的男青年"的話,"按現在的觀點吳三桂開關迎清軍可以說是順應了曆史潮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族矛盾,對吳三桂怎麼稱呼?事實上,許多人物都要重新看待了,包括秦檜等。"講此話表明其人不懂曆史。報刊一發出,當即引起廣大讀者的憤怒。第二天,中央電台、各大報刊公開發表教育部聲明,表明政府一直稱嶽飛、文天樣為民族英雄。及早平息了即將引發全國輿論大潮的風波。這件事情雖然已成曆史,但因此喚起人們的思考和關注至今不能消退,有些觀點必須強調如下:
要增強國家觀念
當今世界,總體上還處在階級對抗中。國家是階級鬥爭的產物,是社會高度發展的結果。生存在地球上的人,不屬於這個國家,便屬於那個國家。國家有其特定的屬性和運行機製。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內,它的範圍是確定的。它的民族構成也是確定的。在八百多年前,金國、女真民族是獨立於中華民族之外的。這是無可置疑的。金國進攻宋國,就是對宋國的侵略。這也是曆史事實。麵對侵略,被侵略的國家不反對,不抵抗,這還叫國家嗎!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衛國就是衛民。國亡,人民就必然會遭受巨大的痛苦和犧牲。因此,每個中國人,都要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國家尊嚴,國家權威的觀念。應當指出,每個人都在特定的國家中生活。他(她)的國籍就是一個標誌。你擁有何種國籍,你就應熱愛這個國家,維護這個國家,建設發展這個國家。要站在國家的立場上,考慮所麵對客觀(不是主觀,不是意識,不是思想)現實。
研究問題,不能脫離當時的曆史背景。對曆史上的國家問題應作具體的、曆史的、辯證的分析,才能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對宋、金兩國的認識首先應將他們放在古代曆史條件下(當時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民族情況等等)進行論證和探討。否則,你得出的結論或觀點不僅不具有任何價值,反倒會貽害後人。大家知道,南宋不是當今的中國,嶽飛也不是今天的嶽飛。在學術研討中,決不能持唯心主義史觀,憑想當然,搞張冠李戴那一套。今天稱嶽飛為民族英雄,人們自然會認為嶽飛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產生的,而不是今天(公元二十一世紀)產生的英雄。他是在古代國家中產生的英雄,而不是在當今社會主義國家中產生的英雄。毛澤東同誌在50年代就稱讚"嶽飛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愛國英雄"。因此,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物要用科學的態度去正視,去分析,去研究,從中吸取曆史經驗和教訓,這才是人們應具有的態度和方法。
要有民族觀念
世界上的人們,無不隸屬於某個民族。民族是由宗族係統或地域文化發展變化而來的。各個民族的存在是客觀的,不容置疑的。我們的國家,目前存在56個民族,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的總稱。每個華夏兒女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每個人所屬民族具有兩重性他既是特殊民族的一員,又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一個人,如果否認民族性,實際上是否認了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根本。毛澤東同誌早就指出,中華民族要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員。在世界民族之林裏,中華民族要自強不息,要成為偉大的民族。缺乏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是沒有出息的民族。
一個國家中民族意識強不強,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弱民族意識的國家必然弱。這種例子古今中外不勝枚舉。國弱就易遭強國欺淩或侵略。
在各個民族發展的曆史中,出現過眾多保衛民族利益的英雄人物,人們很自然很親切地稱之為民族英雄。這是無可非議的。中國文藝研究院副院長馮其庸教授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正是在這樣的民族災難中,造就了一係列的民族英雄,造就了一係列頂天立地的民族脊梁,民族之魂!嶽飛就是其中最最傑出的一個。" "作為民族的一分子,當外侮當前,國家垂危,民族淪喪,人民溺於水而焦於火之時,自當躍馬橫戈,衛我家邦,衛我人民,衛我父老兄弟姐妹,即使強敵攻於前,奸賊誣於後亦在所不顧,所謂''我以我血薦軒轅''也!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也!''嶽飛就是這樣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