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培養平安快樂的心理(1 / 3)

1.心態改變人生

我在幾年以前參加了一個電台的廣播節目,他們希望找出“你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簡單,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思想的重要性”。隻要知道你在心裏想些什麼,就可以知道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都是由他的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也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就曾說:“一個人就是他成天所想象的那種樣子……他怎麼可能成為另一種樣子呢?”

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你和我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事實上這幾乎可以算是我們需要應對的唯一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馬爾卡斯·阿理流士——這位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把這些總結成一句話——一句可以決定你的命運的話:

“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

不錯,如果我們所想的都是快樂的東西,那我們就可以獲得快樂;如果我們所想的都是悲傷之事,那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所想的是一些恐怖的情況,那我們就會恐懼;如果我們所想的是不好的念頭,那我們恐怕就不得安寧了;如果我們所想的全都是失敗,那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我哀憐之中,那別人都會有意躲開我們。“你並不是,”諾曼·溫森·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種樣子,而你卻會是你所想的那種人。”

我這麼說,是不是在暗示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觀態度去應對一切困難呢?當然不是的。很不幸的是,生命不會像這樣簡單化,但我卻鼓勵大家要盡力采取積極正麵的態度,而不要采取消極負麵的態度。換一句話說,我們必須關注我們所麵臨的問題,但是不能為此而憂心忡忡。關注和憂慮之間的區別又何在呢?讓我說得更明白一些吧!例如,每當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紐約市街區時,我對正在做的這件事就會很注意,可是我並不會憂慮。關注指的是要了解問題出在哪裏,然後鎮定自若地采取各種辦法解決它,而憂慮卻是盲目而瘋狂地轉圈子。

一個人可以關注一些很嚴峻的問題,但他同時可以將花插在衣襟上昂首闊步。我就曾看過羅維爾·湯馬斯這樣做過。

有一次,我協助羅維爾·湯馬斯主演一部著名電影,這是有關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內容。他和幾個助手在幾個戰爭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用影片精彩地記錄了勞倫斯和他統率的那支多姿多彩的安拉伯軍隊,同時還記錄了艾倫貝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貫穿於整部電影中的著名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和安拉伯的勞倫斯”,轟動了整個倫敦和全世界,倫敦的歌劇節也因此而向後推遲了6星期,以便讓他在卡爾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述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又成功地去了好幾個國家旅遊。然後,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一部關於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紀錄片。

不幸的是,在經過一連串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打擊之後,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已經破產了。當時我恰好和他在一起。我還記得我們那時候不得不去街頭的小飯店吃很便宜的東西。要不是一位蘇格蘭著名的畫家——詹姆士·麥克貝借給湯馬斯錢的話,我們幾乎吃不起那點微薄的食物了。

下麵正是這個故事的焦點:當羅維爾·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並陷入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注此事,可是他並不憂慮。他知道,一旦他被黴運擊垮的話,他在別人眼裏就一錢不值了,尤其他的債權人更會這麼看他。所以,他每天早上出門辦事之前,都要給自己買一朵鮮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頭。他的內心積極而勇敢,絕不讓挫折擊垮他。對他來說,挫折隻不過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攀上高峰所必須接受的有益鍛煉。

我們的精神狀態也會對我們的身體和力量產生令人難以相信的影響。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哈德菲曾在他那本隻有54頁的小冊子《力量心理學》中解釋了這種情況。“我請來了三個人,”他寫道,“以測試心理受生理的影響。我們采用了握力計來測量。”

他要求他們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竭盡全力抓緊握力計。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他們平均的握力是101磅。第二次實驗時,則將他們催眠,並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虛弱。結果,他們的握力隻有29磅——而這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1/3。

然後,哈德菲再讓這些人做第三次實驗:在催眠之後,他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健壯。結果,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了142磅。當他們在內心裏非常肯定地認定自己有這種力量之後,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

這就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為了說明心理思想的魔力,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最離奇的故事,它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這個故事足夠寫一大本書的,不過讓我們長話短說。

現在的信徒們都知道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然而,她當初認為自己的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因為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死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拋棄了她,和一個已婚的女人私奔,後來死在一家貧民收容所。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家裏窮,加上經常生病,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把他送人。她不知道兒子在哪裏,在以後的31年當中,她都沒有再見到他。

因為她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好,使她對所謂的“信仰治療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最富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美國麻省的理安市。

在一個天氣很冷的日子裏,她一個人在城裏走著,突然滑倒在地,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死過去。她的脊椎受損,使她不停地抽搐,甚至連醫生也都認為她活不了多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出現奇跡而使她活了下來,她也絕不可能再行走了。

瑪麗·貝克·艾迪躺在一張看上去像是送終的床上,打開了一部書。後來她說她讀到這本書裏的一段話:“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瘓的人來到耶穌跟前,耶穌就對癱瘓的人說;‘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被寬赦了。起來吧,拿上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說正是耶穌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創傷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夫人說,“就像激發牛頓靈感的那個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逐漸好了起來,並且逐漸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根源就在於你內心的思想,而這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也許你會對自己說:“這個家夥大概是在替基督教的信仰治療法做宣傳吧。”不是的,你錯了,我可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但是我活得越長,就越相信思想的力量。我從事成人教育35年,使我知道男人和女人隻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所有這一類的變化,我都親眼目睹過好幾百次,因為我看到的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我早已經見怪不怪了。

例如,有一件令人難以相信的轉變就可以證明思想的力量,而這事正發生在我的一個學生身上。他曾經曆了一次精神崩潰,原因是什麼呢?是憂慮。

那個學生對我說;“我對什麼事情都憂慮。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我太瘦弱了,因為我發現我正在掉頭發,因為我擔心我永遠都賺不到足夠的錢來娶老婆,因為我擔心我永遠沒有辦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我擔心失去我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我認為我現在的生活不夠好,因為我擔心我給別人的印象不好,我還擔心我得了胃潰瘍,於是我無法再工作,就隻好辭去工作。我內心越來越緊張,就像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內心的壓力終於達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而這種情況必然有一個退路——結果真的出事了。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曆過精神崩潰的話,祈禱上帝,讓你永遠也不要有這種體驗吧,因為沒有任何一種肉體上的痛苦能夠比精神上的那種極度痛苦更厲害的了。

“我精神崩潰的情況甚至嚴重到不能和我的家人溝通。我無法控製自己的思想,心裏充滿了恐懼,隻要稍有一點點聲響,我就會嚇得跳起來。我躲開每一個人,常常會無緣無故地哭起來。

“我每天都難以忍受這些痛苦,覺得我被所有的人拋棄了——甚至連最仁慈的上帝也拋棄了我。我真想跳進河裏,一死了之。

“但是我後來決定去佛羅裏達旅行,希望換個環境,好對我有所幫助。我踏上火車之後,父親交給我一封信,並告訴我等到達佛羅裏達後再拆。我到佛羅裏達的時候正值旅遊旺季,因為在旅館訂不到房間,我就租了一家汽車旅館的房子住了下來。我想在邁阿密一艘不定期的貨船上找一份差使,但沒有找到,於是我把時間都消磨在海灘上了。我在佛羅裏達時,比在家的時候更難受。這時,我拆開父親給我的那封信,看看父親寫了些什麼。

“他在信中寫道:‘兒子,你現在在離家1500裏遠的地方,但你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同對不對?我也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何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所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其實,無論是你的身體還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這—切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給了你挫折,而是由你的各種想象造成的。總之,一個人的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理解到這點之後,我的兒子,回家來吧。因為那時你就能醫好你自己了。’

“父親的信令我非常生氣——我要的是同情,而不是這種訓斥。當時我氣得立刻想打算再也不回家。那天晚上,當我正路過邁阿密一條小街的時候,經過一個教堂,裏麵正在舉行禮拜。因為沒有什麼地方好去,我就晃進了教堂,聽了一場布道,題目是‘能征服精神的人,比攻城占地更強’。我坐在神殿裏,聽到了和我父親信中所說的同樣的想法——於是,我開始清楚而理智地思考,並發現自己確實是一個大傻瓜。看清楚了自己,這一點實在使我非常震驚,本來我還想改變這個世界以及全世界所有的人呢——但事實上,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大腦中那架思想相機鏡頭上的焦點。

“第二天一大早,我收拾好行李回了家。一個星期以後,我又回去幹我以前的工作。4個月以後,我娶了我一直害怕失去的那個女孩子,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快樂的家庭,還有5個子女,無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麵,上帝都對我很好。在我精神崩潰的時候,我隻是一個小部門的晚班工頭,下麵有18個工人,現在我成了一家紙箱廠的廠長,管理著450多名員工。和以前相比,生活更充實、更美好了。我認為我現在已經了解了生命的真正價值,每當我感到不安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隻要把照相機的焦距調好,一切都好辦了。

“我應該坦誠地說,我很高興我曾經曆過那次精神崩潰,因為它使我發現思想對身心兩方麵所具有的控製力。現在我能夠使我的思想為我所用,而不會對我造成損傷。我現在才知道我父親是對的——使我痛苦的,確實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我對各種事情的看法。一旦我了解到這點之後,一切都改變了,完全好了,而且我不再生病了。”

這就是那位學生的親身體驗。

我深信,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從生活中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取決於我們在哪裏,或我們有什麼,或我們是什麼人,而隻取決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外在的條件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300年前,密爾頓在雙目失明之後,也發現了同樣的道理:“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改變為天堂,或者把天堂改變為地獄。”

拿破侖和海倫·凱勒,就是密爾頓這句話的最好例證。拿破侖擁有普通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榮耀、權力以及財富——可是他卻這樣對聖海蓮娜說:“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她既瞎又聾,還是個啞巴——卻宣稱:“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如果說半個世紀的生活經曆曾使我學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帶來平靜。”

我想再重複一次愛默生在他那篇散文《自信》中所寫的那句結束語:“不要認為一次政治上的獲勝,收入的提高,病體的康複,或是分手許久的好友的歸來,或是任何其他純粹外在的事物,能提高你的興致,使你覺得你的眼前有許多美好的日子。不要相信它,事情絕不會是這樣簡單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東西能給你帶來平靜。”

偉大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愛匹克泰德,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竭盡全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更加重要。

愛匹克泰德在19個世紀之前就說過這句話,而現代醫學也證明了他的這一理論。坎貝·羅賓博士說,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收容的病人中,有4/5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壓力過大所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上的毛病也是如此。歸根結底,他宣布說:“這些都起源於生活中無法協調的各種問題。”

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坦,就以下麵的話來作為他生活的座右銘:“一個人因意外事故所受到的傷害,遠遠不如他對發生事故所擁有的意見深刻。”而我們對所有事物的意見,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作出判斷。

當你飽受各種煩惱困擾,整個人的精神都緊張不安的時候,我是否應該大膽地告訴你,你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意誌力,來改變你的心境。不錯,我應該這麼做,而且我還要告訴你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可能要花一點精力,可是秘訣卻非常簡單。

實用心理學權威威廉·詹姆斯,曾經發表過這樣的理論:“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能夠將我們的意誌控製的行動規律化,那我們也能夠間接地使那些不由意誌控製的感覺規律化。”

換一句話說,威廉·詹姆斯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隻憑“下定決心”就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而當我們改變行為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我們的感覺。

“於是,”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能找到快樂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振作起來,使你的行動和言辭好像已經感覺快樂的樣子。”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效呢?你不妨親自試一試:在你的瞼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挺起胸膛,做一個深呼吸,然後唱一首小曲,如果你不會唱,那就吹吹口哨,如果你不會吹口哨,那就哼一首歌。很快你就會發現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當你能夠用行動顯示出你的快樂時,根本就不會再憂慮和頹喪了。

這就是大自然的基本真理之一,它能在我們生活中創造奇跡。我認識一個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女人——我在這裏不想提她的名字——如果她知道這條秘訣的話,就能在一天之內拋棄所有的哀愁。

她已經很老了,又是一個寡婦——我承認這一點太悲慘了——可是她有沒有試過讓自己變得快樂些呢?我看沒有。如果你問她覺得怎樣,她總是會說:“哦,我還不錯。”但她臉上的表情和聲音中隱含的那種無病呻吟的跡象,就好像在說:“哦,老天爺啊,要是你遇到了我所遇到的煩惱,就能明白一切了。”似乎你很快樂地站在她麵前都會使她討厭你。

不知道有多少女人比她的情況還壞。盡管她的丈夫給她留下了足以維持生計的保險金,她的子女也都已經成家,而且能夠奉養她,但是我很少見她笑。她總是埋怨,說她的3個女婿對她很不好——事實上她每次去他們家一住就是好幾個月。她還抱怨說她的女兒從來不送給她禮物——但她卻不舍得掏出自己的錢,她說是“替未來作打算”。

對她自己和她那些不幸的家人來說,她的確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家夥,但事情確實會這樣嗎?這才是最可憐的地方——她本來可以使自己從一個既憂愁、又挑剔,而且很不開心的老婦人,變成她家裏受人敬重和喜愛的成員——隻要她願意,就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她如果想實現這種轉變,那隻需她高高興興地活著,覺得她還有一點點愛可以給別人,而不是老談她自己的不快和不幸,那麼一切都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