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住在印第安那州的人,他名叫英格萊特。他現在之所以還活著,正因為他發現了這個秘密。10年前,英格萊特先生患了猩紅熱病,當他康複以後,又得了腎髒病。他去看過許多醫生,“甚至去找江湖醫生。”他告訴我,但誰也沒能治好他。
然後,不久前他又得了另一種並發症,血壓變得很高。他去看了一個醫生,醫生說他的血壓已經達到214的最高值。醫生說他已經沒救了,情況太嚴重,最好是馬上準備料理後事。
“我回到家,”他說,“查清楚我已經付清了所有的保險費之後,向上帝懺悔我以前所做過的各種錯事,坐下來默默沉思。是我害得所有人都很不開心,我的妻子和家人都非常難受,我自己則更是深深地陷入了悲觀的情緒裏。然而,在經過一個星期的自我憐憫之後,我對自己說:‘你這副樣子,簡直像個大傻瓜。你在一年之內可能還不會死,那何不趁你還活著的時候,快快樂樂地生活呢?’
“於是,我挺起胸膛,臉上露出了微笑,盡力讓自己表現出似乎一切都正常的樣子。我承認剛開始的時候這相當難辦,但是我強迫自己很開心、很高興,這不僅對我的家人有所幫助,也對我自己大有裨益。
“接著,我發現自己開始感覺好多了——幾乎好得和我呈現出來的一樣好。這種進步持續不斷,而到了今天——原以為已經躺在墳墓裏幾個月後的今天——我不僅很快樂,還很健康,我活得很好,而且我的血壓也下降了。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如果我一直想到自己會死、會垮掉的話,那麼那位醫生的預言就會實現了。可是我給了自己一個機會,使我的身體得以自行恢複。別的什麼都沒有用,除了改變我的心情。”
現在,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是讓自己覺得快樂、充滿勇氣而且健康的思想拯救了這個人的性命,那你和我為什麼還要為那些小小的不快和頹喪而折磨自己呢?如果讓自己快樂就能夠創造出愉快來,那我們又為什麼要讓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人不高興而遭受痛苦呢?
許多年以前,我曾看過一本小書,它對我的生活產生了長遠而良好的影響,這本書名叫《人的思想》,作者是詹姆士·艾倫,下麵是這本書裏的一段話:
“當一個人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他會發現,事物和其他人對他來說將會發生改變……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朝著光明的一麵,他就會很驚訝地發現,他的生活由此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人們不能吸引他們所要的,卻可以吸引他們所有的……能改變氣質的神性就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自己思想的直接結果……隻有具備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後,一個人才能振奮,充滿欲望,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振作他的思想,他永遠隻能陷於衰弱和愁苦之中。”
《聖經·創世紀》中說,是上帝讓人統治整個世界。這實在是一份相當貴重的禮物,可是我實在對這種特權沒有什麼興趣。我所希望得到的,隻是控製我自己的能力——它能控製我的思想,能控製我的恐懼,能控製我的內心和精神。我知道我在這方麵的成績非常驚人。不論何時,我總是想:隻需控製我自己的行為,就能夠控製我的反應。
所以,讓我們記住威廉·詹姆斯的話:“……通常,隻要把受苦者的內心感覺由恐懼轉變成奮鬥,就可以把我們所謂的大部分邪惡轉變為有所裨益的東西。”
讓我們為自己的快樂而奮鬥吧!
讓我們設計一個能給每天帶來快樂,並且富有建設性思想的計劃,使我們得到快樂吧。下麵就是這個計劃,名字叫《隻為今天》。我認為這種計劃非常有用,所以複印了幾千份送給別人——這是由36年前已故的希貝爾·帕屈吉擬訂的。如果我們能夠照它去做,我們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憂慮,從而大大增加“生活上的快樂”。
隻為今天,我要很快樂。如果林肯所說的“大部分人隻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快樂是來自人的內心,而不是來自於外界。
隻為今天,我要使自己適應一切,而不是企圖調整一切來適應我的欲望。我要以這種態度來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業和我的運氣。
隻為今天,我要愛惜我的身體。我要多運動,照顧好自己,珍惜自己,不損傷身體,不忽視身體,使它成為我獲取成功的良好基礎。
隻為今天,我要加強我的思想。我要學一些有用的知識,絕不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力才能看的書。
隻為今天,我要做三件事來鍛煉我的靈魂:我要為別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讓人家知道;我還要做兩件我並不想做的事,這就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議的,隻是為了鍛煉自己。
隻為今天,我要做個受人喜歡的人。我的外表要盡量修飾,穿著要盡量得體,說話要低聲,行動要優雅,一點都不在乎別人的毀譽。我要對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幹涉或教訓別人。
隻為今天,我要試著隻考慮如何過好今天,而不是在一次就解決我一生的問題。因為我雖然可以持續12小時地做一件事,但我若一輩子這樣做下去的話,就會毀了我。
隻為今天,我要製訂一個計劃。我要寫下每小時該做些什麼,也許我不會完全照著它去做,但還是要訂下這個計劃,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減少兩種缺點——過於匆忙和猶豫不決。
隻為今天,我要為自己留下半小時的安靜,讓自己輕鬆下來。在這半小時裏,我要想到神使我的生命更充滿希望。
隻為今天,我要內心毫無懼怕。我尤其不能害怕快樂,我要去欣賞一切美,去愛一切,相信我所愛的那些人也會愛我。
如果我們想培養平安和快樂的心境,下麵是規則的第一條:
有了快樂的思想和行為,你就會感受到快樂。
2.不要報複別人
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旅行途經黃石公園。一位森林管理員騎著馬,告訴了我們這群興奮的遊客許多有關熊的事情。他告訴我們:有一種大灰熊幾乎可以擊倒西方所有的動物,除了水牛和另一種黑熊之外。但在那天晚上,我卻注意到有一隻小動物——隻有一隻——那隻大灰熊不但讓它從森林裏跑了出來,還與它在燈光下共進晚餐。那是一隻臭鼬!大灰熊很清楚,隻需揚起它的巨掌,就可以一掌打死這隻臭鼬,但它並沒有那樣做。為什麼呢?因為它從經驗裏學到,那樣做對它來說很劃不來。
我也知道這個道理。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曾在密蘇裏州的農莊抓過這種4隻腳的臭鼬,當我長大成人後,在紐約的街頭也碰過幾個像這種臭鼬一樣的兩隻腳的人。我從這些不幸的經驗中發現:無論招惹哪一種臭鼬,都不是明智之舉。
當我們痛恨我們的仇人時,就等於給了他們取勝的力量。那種力量能夠影響我們的睡眠、我們的食欲、我們的血壓、我們的健康和我們的快樂。如果我們的仇人知道他們是如何讓我們擔心,讓我們煩惱,讓我們一心隻想報複的話,他們一定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的。我們心中的恨意完全傷害不到他們,可是卻使我們的生活變成地獄。
你猜這是誰說的?“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必理睬他,更不必報複他。當你想跟他扯平的時候,你對自己傷害的,遠比對那家夥的傷害更多……”這段話聽起來好像是什麼理想主義者所說的,其實不然。這段話來自一份警察局通告。報複為什麼會傷害你呢?它對你傷害的地方可多了。根據《生活》雜誌的一篇報道,報複甚至會損害你的健康。“高血壓患者的主要特征,就是容易憤怒,”《生活》雜誌說,“憤怒不止的話,長期性高血壓和心髒病就會隨之而來。”
現在你該明白耶穌所說的“愛你的仇人”,不隻是一種道德上的教導,而且是在宣揚一種醫學。當他說“要原諒70個7次”的時候,他正是在教導我們如何避免患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和其他許多疾病。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嚴重心髒病發作,他的醫生要求他躺在床上,不論發生任何事情他都不能生氣。作為醫生,都知道患有心髒衰竭症的人,一發怒生氣就可能送命。幾年前,在華盛頓州的斯潑坎城,有一家餐館的老板就因為生氣致死。我麵前現在就有一封寄自華盛頓州斯潑坎城警察局局長傑瑞·施瓦脫的信。他在信中說:“幾年以前,有一個68歲的威廉·崔堪伯,在斯潑坎城開了一家小餐館。因為他的廚師堅持用茶碟喝咖啡,而將他活活氣死。當時,那個小餐館的老板非常惱火,抓起一把左輪手槍去追那個廚師,結果因為心髒病發作而倒地死去——而他手裏還緊緊地抓著那支手槍。驗屍員報告說:他因為憤怒而導致心髒病發作。”
當耶穌說“愛你的仇人”的時候,他也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改進我們的外表。我想,你也和我一樣認識一些女性,她們的臉頰因為怨恨而布滿了皺紋,因為悔恨而變了臉形,甚至表情僵硬。不管她們如何做美容,使她們的容貌更美麗,也不能讓她的心裏充滿寬容、溫柔和愛。
怨恨之心甚至會毀壞我們享受食物的美味。聖人說:“懷著愛心吃蔬菜,也會比懷著怨恨吃牛肉要好得多。”
假如我們的仇人知道我們對他的怨恨使得我們精疲力竭,使得我們緊張不安,使得我們的外表受到損傷,使得我們心髒病發作,甚至可能使我們壽命減短的時候,他們難道不會拍手歡呼嗎?
即使我們不能愛我們的仇人,那我們至少也要愛我們自己。我們不能讓仇人控製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健康和我們的外表。這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結果卻燒傷你自己。”
當基督耶穌說我們應該原諒我們的仇人“70個7次”的時候,他也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做生意。讓我舉個例子吧。
當我寫這一段文章的時候,在我麵前有一封喬治·羅納寄來的信,他住在瑞典的艾普蘇那。喬治·羅納在維也納當了很多年的律師,但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逃到了瑞典,身上沒有分文,急需找一份工作。因為他會說並能寫好幾國語言,所以希望在一家進出口公司找到一份秘書的工作。但絕大多數公司都回信告訴他,因為現在正在打仗,他們不需要這一類人,不過他們會將他的名字存在檔案中……不過,有一個人給喬治·羅納回信說:“你完全不了解我的生意。你既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人來為我寫信。即使我需要,也不會找你,因為你甚至寫不好瑞典文,你的信裏全是錯字。”
當喬治·羅納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他簡直氣瘋了。那個瑞典人自己的信就錯誤百出,可是他竟然寫信來說羅納不會瑞典文,是什麼意思?於是喬治·羅納也寫了一封信,想使那個人大發一頓脾氣。但他接下來對自己說:“慢。我怎麼知道這個人說的不是對的?我學過瑞典文,可這並不是我的母語,也許我確實犯了許多我並不知道的錯誤。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麼我要想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須再努力學習。這個人可能給我幫了一個大忙,雖然他的本意並非如此。他用這麼難聽的話來表達他的意思,並不表示我不欠他的。所以我應該給他寫封信,對他表示感謝。”
於是喬治·羅納撕毀了他剛剛寫好的那封罵人的信,又另外寫了一封信,說:“你這樣不嫌麻煩地給我寫信,實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並不需要一個替你寫信的秘書。我弄錯了貴公司的業務,對此我覺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給你寫信,是因為我向別人打聽到的你,而別人之所以把你介紹給我,因為他說你是這一行的領袖人物。我並不知道我的信中犯了些文法錯誤,我覺得很慚愧,也很難過。現在我打算更努力地學習瑞典文,改正我的錯誤,謝謝你幫助我走上改進之路。”
沒過幾天,喬治·羅納就收到了那個人的回信,他請羅納去他那裏。羅納去了,而且得到了一份工作。由此,喬治·羅納發現“溫和的回答能消除怒氣”。
也許我們不能像聖人那樣愛我們的仇人,但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至少我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如果我們能這樣做,實在是聰明之舉。有一次,我問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兒子約翰,他父親是否一直懷恨別人。“不,”他回答說,“我父親從來不去為那些不喜歡的人而浪費他一分鍾。”
有句老話說:“不會生氣的人是笨蛋,而不生氣的人才是聰明人。”
這也正是紐約州前州長威廉·蓋諾所堅持的策略。當他被一份街頭小報攻擊得遍體鱗傷之後,又被一個瘋子打了一槍,幾乎送了命。他躺在醫院,生命垂危,但是他仍然說,“每天晚上我都原諒所有的事情和所有的人。”
這樣做是不是有些太理想了呢?是不是過於輕鬆、過於美好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讓我們來看看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悲觀論”的作者叔本華的理論。他認為生命就是一種毫無價值而又充滿了痛苦的冒險,當他走過生命中每一刻的時候,全身似乎都散發著痛苦,可是在他絕望的深處,叔本華說道:“如果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產生怨恨。”
有一次,我曾問伯納·巴魯屈(他曾擔任過6位總統威爾遜、哈定、柯立芝、胡佛、羅斯福和杜魯門的顧問),我問他會不會因為敵人的攻擊而使他難過?“沒有人能夠羞辱我或幹擾我,”他回答說,“我不會讓他們得逞的。”
也沒有人能夠羞辱或困擾你和我——除非我們讓他這樣做。
“棍棒和石頭也許能打斷我的骨頭,可是用言語永遠都傷害不了我。”
我常常站在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裏,仰望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命名的山,這可能是西方最美麗的山。它是為了紀念一位在1915年10月12日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她犯了什麼罪呢?因為她在比利時的家中收容和看護了許多受傷的英、法士兵,還幫助他們逃往荷蘭。在那個10月的一天早晨,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隊監獄她所在的牢房裏,為她做臨終祈禱,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後來刻在她的紀念碑上的不朽的話:“我知道僅有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敵視或怨恨任何人。”4年之後,她的遺體運送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了安葬儀式;我曾在倫敦待過一年,常常去國立肖像畫廊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雕像,同時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我知道僅有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敵視或怨恨任何人。”
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能使我們原諒和忘記那些誤解和錯對自己的人,那就是讓我們去做一些絕對超出我們能力以外的大事,這樣我們所遭受的侮辱和敵意就顯得無關緊要了。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浪費精力去計較理想之外的事。舉例來說,在1918年,密西西比州鬆樹林裏發生了一件極富戲劇性的事情,差點引發了一次火刑——勞倫斯·瓊斯,一個黑人講師差點兒被燒死了。我在幾年前曾去看過由勞倫斯·瓊斯創建的一所學校,還對全體學生作了一次演說,今天那所學校可稱得上全國皆知,但我下麵要說的這件事情卻發生在很早以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般人的感情很容易衝動。此時,在密西西比州中部流傳著一種謠言,說是德國人正在唆使黑人起來造反。而那個將被燒死的勞倫斯·瓊斯就是黑人,有人控告他帶領族人造反。一大群在教堂外麵的白人聽見勞倫斯·瓊斯對人們大聲地叫著:“生命,就是一場戰鬥!每一個黑人都要穿上盔甲,以戰鬥來求得生存和成功。”
“戰鬥”,“盔甲”,足夠了。於是,這些年輕人趁夜衝出去,糾集了一大群暴徒,回到教堂,拿了一條繩子捆住這個傳教士,將他拖到一裏地以外,讓他站在一大堆幹柴上麵,並點燃了柴堆,準備一麵用火燒他,一麵把他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