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培養平安快樂的心理(3 / 3)

這時,有一個人叫起來:“在燒死他之前,我們要讓這個喜歡多嘴的人說話。說話啊!說話啊!”

勞倫斯·瓊斯站在柴堆上,脖子上套著繩索,為他的生命和理想發表了一篇演說。他在1900年畢業於愛荷華大學,他那純真的性格和淵博的知識,以及他在音樂方麵的才華,使得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很喜歡他。

畢業後,勞倫斯·瓊斯拒絕了一個旅館給他留的職位,還拒絕了一個有錢人資助他繼續深造音樂的計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有著非常崇高的理想。當他讀完布克爾·華盛頓的傳記時,就決心獻身於教育事業,去他的族人當中教育那些因為貧窮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因此他回到南方最貧困的地方,也就是密西西比州灰克鎮以南25裏的一個小地方,用他的手表當了165美元之後,就在樹林中用樹樁作桌子,開始辦起了他的露天學校。

勞倫斯·瓊斯對那些憤怒的、正想要燒死他的人講述了他所作過的各種奮鬥——教育那些沒有上過學校的男孩和女孩,把他們教成合格的農夫、機匠、廚子、家庭主婦。他講述了一些白人曾幫助他建立這所學校——這些白人送給他土地、木材、豬、牛和金錢,幫助他繼續辦他的教育事業。

後來有人問勞倫斯·瓊斯,他是否會恨那些拖他出去準備吊死和燒死的人?他回答說,他正忙於實現他的理想,根本沒有時間去恨別人——他在專心致誌地做一些超出了他的個人能力以外的大事。“我沒有時間和別人吵架,”他說,“我沒有時間去後悔,也沒有任何人能強迫我將自己降低到恨他的地步。”

勞倫斯·瓊斯當時的態度非常誠懇,也令人感動。他絲毫不為自己求乞憐憫,一些立場居於中間的人了解了他的理想。於是,這些暴民開始軟下來。最後,人群中有一個曾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老兵說:“我相信這孩子是在說真話。我認識那些由他提拔上來的白人,他是在做好事。我們錯了,我們應該幫助他,而不是吊死他。”然後那位老兵取下他的帽子,在人群中傳動,從那些原準備燒死這位教育家的人群裏,募集到了55.4美元,並交給了瓊斯——這個曾說“我沒有時間和別人吵架,我沒有時間去後悔,也沒有任何人能強迫我將自己降低到恨他的地步”的人。

愛匹克泰德在1900年前就曾經指出,我們會種因得果,因此不論如何,命運總會讓我們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歸根結底,”愛匹克泰德說,“每一個人都會為他自己所犯的錯誤付出代價。能夠記住這點的人,就不會對任何人生氣,也不會和任何人爭吵,不會辱罵別人、責斥別人、侵犯別人、痛恨別人。”

在美國曆史上,大概沒有任何人所受到的責難、怨恨和陷害比林肯更多的了。但是根據哈登撰寫的不朽的傳記記載,林肯“從來不以他自己的好惡來評判別人。如果有什麼工作要做,他也會想到他的敵人會做得和其他人一樣好。如果一個人以前曾經羞辱過他,或者對他個人不敬,但這人卻是某個職位的最佳人選,林肯仍然會讓他擔任那個職位,就像派他的朋友去做這件事一樣……而且他也從未因為某人是他的敵人,或者因為他不喜歡某個人,而解除這人的職務。”許多被林肯委以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評或是羞辱過他——如麥克裏蘭、愛德華·史丹頓和查爾斯。但林肯認為“沒有人會因為他做了什麼事而被歌頌,或因為他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而被廢黜。”因為任何人都會受條件、情況、環境、教育、生活習慣和遺傳等因素的影響,使他們成為現在這種狀態,將來也永遠是這種狀態。

我從小時候開始,我的家人每天晚上都會從《聖經》裏摘出一些章句或詩句來誦讀,然後一起跪下來念“家庭祈禱文”。現在,我仿佛還聽見密蘇裏州一個孤寂的農莊中,我的父親正在誦讀耶穌基督的話——那些隻要存有人類理想就會一再重複的話:“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恨你們的人;詛咒你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的,要為他禱告。”我父親按照這些話去做了,也使他的內心得到了一般官員和君主所無法得到的平靜。如果我們要培養平安和快樂的心境,請記住規則的第二條:

我們永遠不要去試圖報複我們的仇敵,如果我們那樣做的話,我們將會深深地傷害自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去想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

3.施恩不望回報

最近,我在得克薩斯州遇到一個商人,他正為某事而發怒。有人警告我說,隻要我認識他不到一刻鍾,他就會原原本本地將事情告訴我。果不其然,令他生氣的那件事是在11個月以前發生的,可是他的火氣還是大得嚇人,簡直抑製不住不談那件事——他給34位員工總共發了10000美元的年終獎金,但是沒有一個人感激他。“我實在後悔莫及,”他很傷心地埋怨說,“應該不給他們一分錢。”

“憤怒的人,”古代聖賢說,“心裏都會充滿怨恨。”這個人的內心就充滿了怨恨,我實在非常同情他。他大約60歲,根據人壽保險公司的計算方法,我們每個人大概可以活到現在的年齡與80歲之間差距的2/3稍強一點,所以這位先生如果運氣好的話,也許還可以再活十四五年,可是他卻浪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來抱怨一件早已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實在是很同情他。

他不該總是陷入怨恨和自憐之中,而應該問問他自己,為什麼沒有人會感激他?也許是他平時給員工支付的薪水很低,但分給他們的工作卻太多,也許是員工認為年終獎金並不是什麼禮物,而是他們憑勞動賺來的;也許是他平常對人太挑剔,太苛刻,所以沒有人敢或者願意感謝他;也許是他們認為他之所以給大家年終獎金,是因為這些收益的大部分得拿去交稅。

從另一方麵來說,那些員工也許都很自私,很卑劣,很不講禮貌,也許是這樣,也許是那樣。我和你一樣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我確實知道,薩姆爾·強生博士曾說過:“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結果,這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

我想說的是,某個人希望別人感激他的恩德,正犯了一般人共有的毛病,因此可以說他完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某人性命,你是不是希望他感激你呢?可能會。薩姆·裏博維茲在擔任法官之前,是一個有名的刑事律師,他曾救過78人的命,使他們不必坐上電椅被處死。你想,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感激薩姆·裏博維茲,或者送他一張聖誕卡呢?有多少?猜猜看……一點都不錯——一個也沒有!耶穌曾在一個下午為10個麻風病患者治好了病,可是這些人中有幾個向他道謝了呢?隻有一個。你可以看《路加福音》,當耶穌轉身問他的門徒“那9個人在哪裏”的時候,他發現那9個人連“謝謝”都沒有說一聲就走了。我想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和我,或者是那位得克薩斯州商人,都希望對別人施了一點點小恩小惠之後,就想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謝呢?

至於錢,就更沒指望了。查爾斯·舒溫博曾告訴我,有一次他救了一位挪用銀行公款的出納員。那個人用公款投資股票,舒溫博用自己的錢救了那個人,使他不至於受罰。結果那位出納員感激他嗎?的確不錯,他確實感謝了很短一陣時間,但他很快就轉過身來辱罵和批評舒溫博——這個曾使他免於牢獄之災的人。

要是你給一位親戚100萬美元,你是否希望他感激你呢?安德魯·卡內基就曾做過這樣的事。可是,如果安德魯·卡內基能夠從墳墓裏爬出來,死而複生的話,他一定會吃驚地發現他的那位親戚正在咒罵他。為什麼呢?因為卡內基捐給了公共慈善機構3.65億美元——這使得他那位親戚怪他“隻給了區區100萬美元”。

人終究是人,在他的有生之日大概都不會有什麼改變,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為什麼不接受這個事實?為什麼不像曾統治過古羅馬帝國的那個聰明的馬爾卡斯·阿理流士那樣認清現實呢?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我今天就要去見那些多嘴多舌的人——那些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絲毫不知感激的人。可是我對此既不吃驚,也不難過,因為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這種人的世界將是什麼樣的。”

這話很有道理吧?要是你總是埋怨別人不感激你,那你該怪誰呢?是怪人性如此,還是怪我們不了解人性呢?如果我們施恩不望回報,那麼,如果我們偶然得到了別人的感激,那就是一種意外之喜,如果我們得不到這種感激,也就不會為此而難過了。

下麵是我在這一章所要談的第一個要點:人類的天性是容易忘記對別人表示感激,所以,如果我們對別人施以薄恩就希望得到別人的感激的話,那我們一定會十分頭痛。

我認識一個住在紐約的女人,她常常因為孤獨而不停地抱怨,她的親戚沒有一個願意親近她的——這實在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如果你去看望她,她就會連續不停地說她對她的侄女有多好,在她們患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的時候,都是她照顧她們,多年來她給她們提供吃住,還幫其中一個上完了商業學校,另一個也一直在她家住,直到結婚。

她的侄女來看過她嗎?是的,她們也偶爾會來,隻是為了盡義務。但她們都怕來看她,因為她們知道自己來了以後必須在那兒坐好幾個小時,聽她旁敲側擊地罵人,還得聽她那毫無休止的埋怨和自憐的歎息。後來,當這個女人再也無法威逼利誘她的侄女來看她的時候,她使出了另一件“法寶”——心髒病發作。

她是不是真的心髒病發作呢?是的,醫生都說她有一個“很神經的心髒”,才會發生這種病症。可是醫生們也說,他們對她毫無辦法,因為她的問題完全是情感上的。

這個女人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切,可是她將此稱之為“感恩圖報”。但她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愛,因為她強求它,並認為那是她所該得的。

像她這樣的女人,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她們都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孤獨和被人忽視而患病。她們希望有人去愛她們,但我們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得到愛的辦法,就是不再去乞求,而是立即開始付出,並且不希望得到回報。

這話聽上去是不是很荒謬?是不是很不切實際?是不是太理想化呢?不是的,這隻是普通常識,這是可以讓你和我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我敢肯定,因為我在自己家裏就有過這樣的經曆。我的父母很樂於助人,但我們家很窮,總是債台高築,不過我們窮歸窮,每年我的父母總是會盡量想辦法給孤兒院送點錢去。那個孤兒院設在愛荷華州。我父母從來沒有去過那裏,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謝過他們——除了寫信之外——但他們所得到的回報卻非常豐富,因為他們從幫助孤兒中得到了樂趣,所以並不希望或等著別人來感激他們。

當我離家之後,每年聖誕節我總會給我的父母寄一張支票,讓他們買些比較奢華的東西,但他們很少這樣做。當我每年的聖誕節前幾天回家的時候,父親就會告訴我,他們又買了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那些“可憐的女人”,以及那些有一大群孩子卻沒有錢買食物和木柴的人。他們送出這些禮物時,也得到了許多快樂——那就是隻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

我相信我父母有資格做亞裏士多德所謂的理想的人——也就是最快樂的人。“理想的人,”亞裏士多德說,“以對人施惠為快樂,但卻會因別人對他施惠而感到羞愧。因為能待人仁慈者會高人一等,而接受別人的恩惠,則代表低人一等。”

下麵是我所要說的第二個要點,如果我們想獲得快樂,就不要想感恩或忘恩,而隻享受施惠的快樂。

幾千年來,為人父母者一直為兒女的不知感恩而悲傷難過。就連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也叫道:“一個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齒還要尖利。”

可是,孩子們為什麼要感激呢——除非我們教育他們應該那樣。忘記恩德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樣;而感恩卻如玫瑰,必須給它施肥澆水,給它教養、愛和嗬護。

如果我們的子女忘恩負義,那該怪誰呢?也許要怪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從來都不教他們如何感激別人的話,我們又怎麼能希望他們感激我們呢?

我認識一個人,他住在芝加哥。他常常抱怨他的兩個養子對他不知感恩。他的抱怨當然有道理。他在一家紙箱廠工作,一個星期賺的錢不到40美元。他娶了一個寡婦,她要他去借錢供她的兩個兒子上大學。他每周的薪水隻有40美元,但要買吃的、付房租、買燃料,買衣服,還要償還債務。他這樣苦苦幹了4年,但他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

有沒有人對他表示感謝呢?沒有,他太太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他那兩個寶貝養子也這麼認為。他們從來都不認為欠了養父什麼人情,因此連一句謝謝也沒有說。

這該怪誰呢?是怪這兩個孩子嗎?不錯,可是這更要怪那個做母親的,她認為不應該給她的兒子增加“負疚感”。她不想她的兩個兒子“一開始就欠別人什麼”,所以她從來都不曾告訴他們說,“你們的養父真是個大好人,他幫你們讀完了大學”。她反而采取了這種態度,說:“這是他應該做的。”

她認為她這樣做有利於她的兩個兒子,可這實際上是讓他們剛走上人生道路的時候,產生全世界都欠他們的那種觀念,這是很危險的。這種觀念的確很危險——因為她兩個兒子中的一個曾想向他的老板“借一點錢”,結果被關進了監獄。

我們必須記住:子女的行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舉個例子吧,我姨媽薇奧拉·亞曆山大,就從來不會想到孩子們會對她“忘恩”。當我小的時候,薇奧拉姨媽把她母親接到家裏來照顧,同樣也照顧她的婆婆。現在我閉上眼睛還能回想起那兩位老太太坐在薇奧拉姨媽家壁爐前的情景。她們會不會給薇奧拉姨媽惹來什麼麻煩呢?我想這是經常會有的,但你從她的態度上一點也看不出來。她很愛這兩位老太太,所以她順從她們,關愛她們,讓她們過得非常舒適。除了照看兩位老人之外,薇奧拉姨媽還有6個孩子。她從來都沒有想到這樣做有什麼特別的,或者說接兩位老太太來家裏住有什麼值得讚美的,這對她來說,是很自然的,也是該做的事,並且也是她希望做的事。

現在薇奧拉姨媽在哪裏呢?她現在已經守寡20多年了,而且5個孩子已經成年,他們分別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全都爭著要跟她住在一起,讓她住他們家。她的孩子們非常敬佩她,都不想離開她,這是因為“感恩”嗎?不是,這是愛,是純粹的愛。在這些孩子的童年時代,就懂得了愛心的溫暖,現在情形相反了,他們也能付出愛心,這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教育出感恩圖報的孩子,就一定要自己先懂得感恩。我們要記住“小兔子耳朵長”這個道理:我們還要注意我們自己說過的話,並且記住當我們下一次在孩子們麵前想要貶低別人給我們的好處時,趕快打住。我們永遠也不要說:“看,蘇表妹送給我們當聖誕禮物的這些桌布都是她自己鉤的,沒花一毛錢。”這種話我們也許隻是順口說的,可是孩子們卻在聽著。

要避免因為別人不知感恩而引起的傷心和憂慮,下麵是規則的第三條:

不要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而憂傷,而要認為這是一件自然的事。我們要記住,耶穌在一天之內治好了10個麻風病患者,而隻有一個人感謝他。為什麼我們希望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恩呢?

我們要記住,找到快樂的唯一方法,就是對人施恩勿望回報,隻為施惠的快樂而施惠。

我們要記住,感恩是“教育”的結果。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子女能知道感激,我們就要培養他們這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