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醫學防敏、脫敏技術(2 / 3)

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7)平補平瀉

進針後均勻提插、撚轉,得氣後出針。

8.注意事項

由於人的生理機能和生活條件因素所致,在針刺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凡遇過饑、過飽、醉酒、大怒、大驚、勞累過度等情況,不宜立即進行針刺。

★ 孕產婦不宜針刺。一般妊娠前3個月禁刺,以免引起流產。月經期間也不應進行針刺。

★ 若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也不宜針刺。

★ 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求美者,不宜針刺。

★ 頭麵部禁刺穴位:中醫古籍中記載,頭麵部承泣穴、總會穴、腦戶穴、神庭穴、玉枕穴禁用針刺。

9.敏感性皮膚針刺療法常用穴位

敏感性皮膚的針刺療法是主要利用針刺以調和營衛氣血,調整肺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敏感的目的。常用穴位有合穀、曲池、足三裏、血海、三陰交、印堂、迎香、地倉、素 等。

(1)合穀

[定位]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

[主治]麵部皺紋、口眼 斜、酒渣鼻、痤瘡、眼瞼下垂、目赤腫痛、近視、斜視、麵肌痙攣、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麵部色素沉著、手癬、口臭。

[刺灸法] 直刺0.5~0.8寸,也可透勞宮,透後溪穴。孕婦禁針。可灸。

(2)曲池

[定位] 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 麵部色素沉著、痤瘡、酒渣鼻、口眼 斜、目赤腫痛、頭癬、手足癬、神經性皮炎、脫發。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3)足三裏

[定位]在犢鼻直下3寸,於脛骨前緣旁一橫指的凹陷處。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頭暈、耳鳴等。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4)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主治]麵部色素沉著、痤瘡、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脫發、多毛症。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5)三陰交

[定位] 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主治] 麵部色素沉著、眼瞼下垂、麵肌痙攣、目赤腫痛、浮腫、脫發、蕁麻疹、神經性皮炎、偏癱。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1~1.5寸,孕婦禁針。可灸。

(6)印堂

[定位] 在麵頰兩眉之間,位於督脈上。

[主治] 頭痛、眩暈、失眠。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7)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主治] 麵癱、酒渣鼻、麵肌痙攣、麵腫。

[刺灸法] 直刺 0.2~0.3寸,也可透向四白穴。不宜灸。

(8)地倉

[定位] 口角旁0.4寸。

[主治] 麵癱、口眼 斜、齒痛頰腫。

[刺灸法] 直刺0.2寸,或向頰車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9)素

[定位] 在麵部,鼻尖正中央。

[主治] 氣喘、昏迷、驚厥等。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禁灸。

二、艾灸療法

主要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或患病部位上燒灼、溫熨,利用溫熱藥力透入皮內,以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或直接破壞病變組織,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1.選穴

治療敏感性皮膚常用穴位有曲池、合穀、足三裏、血海等。

2.操作方法

【方法一】溫和灸

用薄棉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的艾條,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距皮膚l~2厘米處進行熏灸,使顧客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穴施灸3~5分鍾,以皮膚紅暈為度。

【方法二】溫灸器灸

用一種特製的金屬筒狀灸具,內裝艾絨,點燃後將溫灸器的蓋扣好,置於應灸的部位來回灸,以局部紅暈為度。一般灸15~30分鍾。

3.注意事項

施灸時宜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陽經,後灸陰經。

對於敏感性皮膚者,麵部、淺表大血管、孕婦腹部禁用此灸法。睛明、水溝等穴禁灸。

第二節 耳穴脫敏療法

耳穴脫敏療法是指通過壓丸等方法施壓於耳廓,刺激耳穴以求祛病強身、美顏麗膚的一種治療方法。通常是先將特定的藥物粘在膠布上,做成丸,壓丸分別對應相應的穴點。

一、耳穴為什麼能美容

從中醫經絡學說來看,耳廓上的穴位通過經絡與身體內部相連,當刺激耳穴時,治療信息會通過經絡傳到內髒,進而調整內髒的功能,使身體恢複健康而達到外表的美。

從西醫解剖學看,耳廓上分布著豐富的神經和血管,當刺激耳穴時,治療信息會通過神經和血液傳導到大腦,再由大腦發出命令調整身體內部相應的病變部位,達到治療和美容的目的。

從全息生物學看,耳朵是全身的一個縮影。當人身體內部有病變時,會在耳廓相應部位產生陽性反應點,若適當刺激這些陽性反應點,治療信息會傳導到相應病變部位,起到調整作用。因此,如果能經常按摩、刺激這些敏感點,就能起到良好的改善和治療作用。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若能早晚按摩10分鍾耳廓,對預防疾病和保健身體都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