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烹飪的社會性日益提高。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①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原本一個部門的工作,現逐漸形成眾多的獨立生產部門。②飲食是人類自我飽腹的一種生活現象。現已逐步變成了一種家庭與社會必需的生活現象和生活內容。③從普通的生活現象上升和發展到祭祀、禮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秦時間,人們把最貴重最美好的東西--食物奉獻給神和祖先之靈享用,同族人且歌且舞分享祭品,並逐步成為人類相互走動中的接待禮儀內容。
經過2000多年的不斷發展與變化,烹飪概念也逐步明確。我們可以理解為:人類為了滿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加工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動,稱為烹飪。至於把可食原料加工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動過程,由於各民族、各地區都是以一定的經濟水平和文化沉積為背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繼承、發揚、創新,使成品更加符合該民族、該地區的一種飲食需要或飲食特點。
二、烹飪學
任何科學都有已係統化了的靜態知識體係,也有正在探索中的動態知識體係。對任何一門科學學科的認識和探索,都隻能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逐漸研究,永遠不會達到最後完善的地步,永遠不會出現休止符。中國烹飪學的認識與研究也是如此,先人曾不斷地對中國烹飪學涉及的知識領域進行探索,但未形成係統、完整、專門化的學問,連“烹飪學”這個詞語也沒有出現過,但這並不等於沒有烹飪學的存在。實際上,從有烹飪之時起,烹飪學就伴隨烹飪實踐存在了。人們對於烹飪,就像對待其他客觀上早已發生,並不斷發展著的事物一樣,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實踐、認識和研究過程,才能逐步由淺入深地去認識它。烹飪學便是人們對烹飪這一社會性活動,經過長期實踐、累積和研究後整理出來的專門化、係統化的知識體係。我們的責任,是梳理先人的認識和研究成果,使博大、精深的中國烹飪成為科學門類的一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並使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發揚光大,更好地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服務。
中國烹飪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涉及的知識體係有烹飪原料學、烹飪工藝學、飲食美學、中國烹飪發展簡史、食品衛生學、食品生化學和食品微生物學等方麵的科學知識。這些科學知識也是烹飪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至於烹飪學研究的範圍,應該是烹飪活動的本身和直接影響烹飪的事物。對於與烹飪有關的某些學科,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和曆史學等均作為基礎理論,隻是應用它們,而不是去研究它們。
(3)烹飪的社會性日益提高。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①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原本一個部門的工作,現逐漸形成眾多的獨立生產部門。②飲食是人類自我飽腹的一種生活現象。現已逐步變成了一種家庭與社會必需的生活現象和生活內容。③從普通的生活現象上升和發展到祭祀、禮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秦時間,人們把最貴重最美好的東西--食物奉獻給神和祖先之靈享用,同族人且歌且舞分享祭品,並逐步成為人類相互走動中的接待禮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