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港澳台--加入這場永不落幕的繁華(1 / 2)

站在鬆山上遠眺,可見弧度極大的澳大橋伏波而臥,尤顯玲瓏曲線。當華燈初上,滿橋燈柱托起點點光芒,在柔和的夜色下,整座橋體璀璨生輝,宏偉又秀麗。友誼大橋因為有兩個凸出的航道口,水麵上的整座橋體看起來就像半麵小提琴。

雙橋東西對應,宛若兩道長虹躍過清清江水,形成澳門八景中有名的“鏡海長虹”。

燈塔鬆濤

澳門半島的最高處是位於半島東部的鬆山。鬆山舊時稱“東望洋山”,因為山體橫臥酷似瑤琴,所以也叫“琴山”,琴山本來少林木,後來在清代同治年間大植鬆樹,長成遍地鬆林,就定名為“鬆山”。

鬆山名為山,其實並不高,海拔僅有91米。山腰處有條環山公路,路旁建有數個風雨亭,當輕風陣陣,吹得鬆林如波濤卷動,兩側的林蔭小道中再夾雜些鳥語啁啾,會讓人感覺到心曠神怡。鬆山頂上有座葡萄牙人設計並建於1865年的東望洋燈塔,也就是現在慣稱的鬆山燈塔。這座塔高13米,是遠東曆史上的第一座燈塔,塔內燈光循環輻射著澳門四周海域,遠達46千米,一百多年來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夜夜導航。每逢台風到來之前,燈塔旁邊還會懸起台風訊號。

若在白日裏登臨此處眺望遠方,向南望去,可見水麵上澳大橋與友誼大橋似長虹臥波;向西望去,廣東珠海市的現代景觀盡收眼底;向北望去,可以看見澳門與珠海拱北陸地相連、樓宇成片;向東望去,可以看到港澳碼頭和直升機場--整個澳門、四周島嶼與珠江口的景色統統納入了眼底,人們感其壯觀景象,特將“燈塔鬆濤”也列入了澳門八景。

台灣

台灣東臨太平洋,西與福建隔海相望,它是中國第一大島,全省麵積約3.6萬平方千米。著名的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各自踞守,形成全省地形東高西低之勢,又因山脈縱貫島嶼,形成了台灣省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

阿裏山

阿裏山位於台灣省嘉義市東北,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峰的總稱。以日出、雲海、晚霞與森林著稱的“阿裏四景”是整個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風光。

清晨,登上2000多米高的祝山觀日樓望向東方,那輪由線到弧,到半圓,再到整圓的紅日在短短幾十秒間遍灑萬丈光芒,令觀者無不動容。在晴天的破曉時分,若能登至塔山,會幸運地看見瞬息萬變的茫茫雲海。因為阿裏山一帶陽光輻射強,空氣較稀薄,紫外線很強,這就使得傍晚時分的晚霞更為絢麗迷人。此外,這裏還蘊含著豐富的森林資源,一陣陣風吹過,生長著龍眼、相思樹、樟木、鐵杉、台灣扁柏、華山鬆與紅檜等樹木的林區就驚濤駭浪般發出滾滾轟鳴,形成阿裏山著名的萬頃林濤。

站在鬆山上遠眺,可見弧度極大的澳大橋伏波而臥,尤顯玲瓏曲線。當華燈初上,滿橋燈柱托起點點光芒,在柔和的夜色下,整座橋體璀璨生輝,宏偉又秀麗。友誼大橋因為有兩個凸出的航道口,水麵上的整座橋體看起來就像半麵小提琴。

雙橋東西對應,宛若兩道長虹躍過清清江水,形成澳門八景中有名的“鏡海長虹”。

燈塔鬆濤

澳門半島的最高處是位於半島東部的鬆山。鬆山舊時稱“東望洋山”,因為山體橫臥酷似瑤琴,所以也叫“琴山”,琴山本來少林木,後來在清代同治年間大植鬆樹,長成遍地鬆林,就定名為“鬆山”。